文艺评论|虚构与真实:贵州桥梁建设的文学呈现

天眼新闻 2024-05-13 11:10:23

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素以虚构见长,虚构赋予作者创作较大的自由度,但虚构之目的并非指向虚无和空洞;与虚构相对立的是真实,真实让小说具有鲜明的现实品格。小说中的真实与虚构实乃一体两面,虚构的内容同样旨在对“真实”的寻求与表达。张者、宋潇凌合著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万桥赋》(四川文艺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24年4月版),具有讲述中国桥梁建设者故事、强调家风传承、叙述青年个人成长以及探讨人性、探寻自我等多重内蕴,在真实与虚构两两相宜上有很多可取之处。

首先,小说是虚构的故事。作者在有限篇章里呈现深广的内容,需要对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进行相应虚构。《万桥赋》中除朱元璋、奢香夫人、王阳明、葛镜等历史真实人物外,其他人物均为虚构,这些人物生活的环境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亦是虚构。比如《万桥赋》塑造了纷繁多样的人物,以此折射现实人们在不同环境多种处境下的生存现状与相应问题。就年轻一代的人物来说葛念镜、李明亮、蓝天凤、苏锦等都各有指代。自我意识强烈、敢爱敢恨的葛念镜在认同葛氏家风前,代表许多视野狭小囿于自身,对社会责任缺乏相应认识的人;质朴踏实、乐观豁达的李明亮多次被葛念镜吐槽太过“直男”,但情绪一直稳定的他代表了在嘈杂世间清醒执着的实干者;物质富有精神空虚的蓝天凤与放弃自我依赖物质的苏锦,代表了心灵世界荒芜、难寻人生价值的人。

又比如作者特意设计事业加爱情的情节,在讲述贵州桥梁建设故事时,探讨现今人们的婚恋问题。《万桥赋》开篇失恋的葛念镜萌生了终身不入爱河的想法,但随着葛念镜创作《万桥山河图》情节的展开,爱情的火苗在葛念镜与李明亮的心中越燃越烈。葛念镜虽一路吐槽李明亮的情商,但在感受他对桥梁事业的热诚、遇到问题时的乐观和可靠的行事风格后,慢慢喜欢上了这个男人,最终她再一次勇敢地拥抱了爱情。作者构思的这段爱情,表明失败的恋情不能证明爱情的虚假,两人的相爱彰显的是一种三观相契、灵魂相合的理想的爱情模式,他们在开创事业中遇到爱情,在收获爱情时坚守事业。再比如小说谱写的葛家传承数代的济世家风,《万桥赋》借由历史人物葛镜虚构了绵延百年的葛氏桥梁家族。小说中提及的葛家传人皆为作者精心设计,如葛念镜的爷爷葛宗祺、父亲葛啸天等。虚构的葛氏家族映照了数千年来存于中国人精神中的家国相连的文化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续的路径之一便是一个个家族良好家风的承接。小说中作者虚构的那些心系百姓、甘于奉献的葛家人是葛家的脊梁,更是中华民族栋梁的化身。

其次,《万桥赋》作为以贵州桥梁建设为主题的作品,其故事必须切实落地贵州,才能以“真实”打动人心。从地方性写作的角度来说,非贵州人的张者和宋潇凌,缺乏先天写作优势,稍有不慎就容易陷入空洞与失真的问题。

《万桥赋》通过对葛念镜创作《万桥山河图》采风之旅的精巧设计,以葛念镜的所知所感,真实地将现实中贵州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进行多角度展现,读者可以跨越时空阻隔,真切感知到贵州是一个有声有色有味的立体之地。比如视觉上的贵州,最突出的颜色便是“绿”。青山绿水四个字是对贵州山川最贴切的概括。生长在城市里的葛念镜,对贵州的山山水水较为陌生,对高楼大厦、水泥地面、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等城市风貌无比熟悉。当葛念镜走出钢铁森林,用心观察贵州的青山绿水,视觉上满满的绿色,强烈地冲击着她,“满眼绿色扑面而来,树木的深绿,河流的青绿,草地的葱绿,田野的墨绿,以及许多说不出的绿色,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小说借由葛念镜的双眼、画笔,多次让读者被贵州的绿色震惊,沉醉在贵州独有的丰富多元的绿色之中。又比如酸甜苦辣每一种舌尖上的味道,读者可以在《万桥赋》人物的起居出行中品味到。贵州的辣味和别处不同,爱吃辣也爱吃酸的贵州人,让酸辣成为贵州的特有名片。葛氏饭馆的老板娘手指着菜单说:“我们贵州人,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除开酸辣,苦味也是贵州人饮食中的重要元素。李明亮给葛念镜泡的苦甘青,第一口苦味爬满舌尖,苦后又生出一股微甜,苦甜交织。各种苦味食物在贵州很常见,如野蕨、苦荞、苦丁茶等。吃苦耐辣,是黔地餐桌上的写照,也是贵州人坚韧不拔、热情耿直性格的侧面展示。再比如贵州的声音,《万桥赋》的呈现极具地方特色,其以古今结合的方式表现贵州土地上中华民族的和谐之声。贵州是多民族共居的省份,《万桥赋》对中华民族融合与和谐的书写较有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时间的场景叙述中。明朝时期,奢香夫人修路设驿,其中一条路经草塘和六广,至黔西、大方和毕节,打破云贵川之间的封闭。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时,红军中有许多伤病员需要救治,当时缺医少药,老百姓送来茅台酒为伤员消毒疗伤,军民情重。当下的山歌大赛,大赛会场除了锣鼓喧天、彩旗飘扬、芦笙悠扬、舞步踢踏外,更重要的是各族人民穿着盛装,享受着山歌大赛的快乐。各民族团结一心地为创建幸福生活携手前进,这是贵州大地上最美妙的旋律。《万桥赋》多维度地书写贵州独有景色、食物味道、时代声音等内容,贵州故事的地方性写作得以成立,贵州形象也得以多元呈现。

小说的创作需要现实土壤和虚构想象的有机结合。《万桥赋》以虚构为抓手,以真实为基石,有血有肉地将贵州桥梁建设实绩以文学的方式呈现,让读者沉醉在故事中,进行有滋有味的阅读。可以说,《万桥赋》在虚构与真实的交融之间,以“万桥”为眼,以葛念镜的人生轨迹为线,切实地描绘出新时代以来贵州修路建桥、山乡巨变的过程,把贵州的新风貌生动可感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作者/唐嘉

编辑/邱奕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