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丨10位英年早逝的天才作家,10部绝笔之作!

笔墨之林 2024-04-12 22:03:33

01

豆瓣:8.6分

艾米莉·勃朗特,30岁

英国文坛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中的二姐艾米莉的代表作,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小说”。弃儿希克利与“呼啸山庄”主人的独女卡瑟琳青梅竹马,却终因世俗的压力各奔东西,卡瑟琳凄然早逝后,希克利的一腔深情化成满腹怨恨,对周围所有的人展开疯狂的报复,最终感受到卡瑟琳的召唤,有情人在死后终得团圆。

超越生死的爱情与荒原和狂暴的自然在这部杰作中融为一体,宛如一首激情澎湃的叙事长诗。

02

豆瓣:9.2分

萧红,31岁

《呼兰河传》是萧红代表名作,1941年由桂林上海杂志公司初版。备受鲁迅、茅盾、夏志清推崇,茅盾评价其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红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全文以“我”的视角,描写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城的风土人情,通过追忆家乡各色人物和生活画面,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百姓平凡、愚昧的生活日常。萧红笔下与祖父的情感,“后花园”里的有趣回忆都让读者为之动容。

03

豆瓣:8.8分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以其名字命名的“芥川奖”成为日本文坛的重要奖项之一。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多为历史题材,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以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让读者关注到社会丑恶现象,这使得他的小说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

《罗生门》是其代表作。本书收录芥川的中短篇小说共十三篇。《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第一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书山稗海,文史苑囿,于中沉潜含玩,钩没抉隐,一日发而为文,自是信手拈来,随机生发,纵横捭阖,不可抑勒。由庙堂高官到市井小民,由紫宸之深到江湖之运,其笔下无不呼之即来,腾跃纸上。

芥川生性敏感,一般来说,他不重描绘而意在发掘,疏于叙述而工于点化,少的是轻灵与潇洒,多的是沉郁与悲凉。这点不难从其作品中窥其一斑。

04

豆瓣:8.2分

太宰治,39岁

日本文豪太宰治的名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全面诠释!

在人类共同的精神世界,《人间失格》解剖了每个人的自我、孤独和迷惘,日本现代文学史的代表作品,评论界称其为“昭和文学不灭的金字塔”。

全书收录四篇太宰治创作后期的重要作品,堪称太宰治后期美学的集大成之作。

《人间失格》一篇全面诠释了太宰治的名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主角大庭叶藏作为一个摸不清人类规则的“边缘人”,不断自我放逐,逐渐“丧失了做人的资格”。

05

豆瓣:8.6分

卡夫卡,41岁

K.是受雇于城堡的土地测量员。当他抵达城堡下面的村子,想在村中留宿时,却因没有城堡的留宿许可而遭受冷遇。为了确认城堡对自己的任命,K.想方设法接近城堡。但面对管理制度森严的城堡和恪守规则的村民们,K.感到十分无奈,似乎每向前迈一步,就会堵死一条去往城堡的路。城堡虽然近在咫尺,却是K.可望而不可即的……

06

豆瓣:9.0分

路遥,42岁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长篇代表作,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并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得到各界名家的一致推荐。

《平凡的世界》是一段平凡却热血、温暖又动人的成长故事,小说以孙少平与孙少安两兄弟为主角,讲述他们在生活中面临重重困难与挑战,却依然无畏前行的人生历程。《平凡的世界》深刻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中走过的平凡却不平庸的道路,细腻书写亲情、爱情和友情,饱含真善美和昂扬向上的力量,今天读来依然让人充满共鸣,更给人以激励。《平凡的世界》是一部跨时代的经典,在反映时代的同时超越时代,散发出经久不衰的魅力。

07

豆瓣:9.1分

1887年契诃夫写下了他的D一个多幕剧《伊凡诺夫》,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情况。观众看完这出戏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能走他们的路。十年后,契诃夫在第二个多幕剧《海鸥》中,继续探寻正确的世界观,表达了一种思想,事业的成功以崇高的信仰为前提。完成于1890年的剧本《万尼亚舅舅》赢得了列宁的赞誉,称它为“可怕的作品”,因为契诃夫用他的“天才”“敲击观众的空洞的脑袋”,向观众说明,理想和远大的目标非常重要。

1900年,预感到革命风暴的契诃夫在《三姐妹》中呼吁,“一场强大有力的暴风雨已经准备好,它正在过来,已经逼近,不久就会把我们社会上的懒惰、冷漠、对劳动的偏见、颓废的烦闷一扫而空”。1903年,契诃夫在《樱桃园》中表达了告别“昨天的俄罗斯”的伤感,更表达了迎接“明天的俄罗斯”的憧憬与喜悦。

08

豆瓣:8.0分

王小波,45岁

王小波未竟稿合集——迄今为止,最完备的手稿拾遗整理,完整收录28篇未竟稿。

本书收录了王小波的小说未竟稿、创作片段、写作笔记、题材罕见的对科学论文的眉批、自书简介、年谱等,清晰勾勒王小波的创作版图,令读者得以一窥王小波日臻成熟的创作过程。

9篇未竟稿为首次曝光,李银河授权独家出版,值得珍藏。

《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海鬼》《大学四年级》等9篇为首次曝光,独家出版,市面其他版本均未收入,值得珍藏。

弥足珍贵的创作片段、写作笔记,极具个人色彩,如同一块块拼图,让你重新理解王小波。

王小波的创作思想、独到匠心和写作才华,蕴藏在这些极具个性的创作笔记中。有心的读者定能循着其中的蛛丝马迹,重新认识王小波及其作品,享受解谜般乐趣。

09

豆瓣:8.3分

王尔德,46岁

1895年,41岁的王尔德已名震英国,风头正劲,因与友人波西的关系被波西之父诉诸公堂,在狱中,王尔德写了这封“来自深渊的书简”,独白式的文字透露着他与波西的感情,恨意中夹杂着爱与温柔,书中还记录了这位唯美主义代言人对美、艺术、人生的观点。五年后,王尔德去世,这本书成了他在世间的最后杰作。

10

豆瓣:9.1分

加缪,47岁

本书是加缪的未竟之作。加缪花了十二年来构思这部“真正的小说”,1958年正式动笔,计划于1960年7月完成。不幸的是,1960年1月4日发生在维勒布勒旺的一场车祸使加缪终以他认为“愚蠢的死亡”方式猝然离去,没有来得及写完这部他所钟爱的小说,更没有看到它的面世。本书是一部寻根小说,加缪用他那双热情而冷漠,敏锐而真挚,幸福而痛苦的眼睛在文中探寻他的家庭史,也探寻法国人在阿尔及利亚的殖民史。它忠实地再现了加缪对人性、人的生存、人的内心体验和人生意义进行探索的心路历程。

我们能够从中认识加缪及其家庭所经历的贫穷,洞察加缪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找到加缪的创作源泉,并且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加缪个人情感的流露,了解他如何将其特有的政治、道德观念与个人经历、自我处境以及内心痛苦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这不仅是加缪对他那贫穷而温馨、笼罩着神秘阳光的童年生活,对他所爱的和爱他的人的追忆,也是对本世纪上半叶社会状况的回顾与思考。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0 阅读:59

笔墨之林

简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最好的自己,过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