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蒙冤的毛主席:“我在瑞金的中央苏区,过了四年小媳妇日子”

拐蚂拐 2024-03-23 16:44:48

看伟人,我们不应该只看到他的辉煌与成功。

看他的逆境,看他的冤屈,我们才能更加明白,伟人为何是伟人。

毛主席曾说过:“我从1927年到1935年,基本上是受压的,没有发言权,只是到了遵义会议后,才慢慢好起来。”

立了大功,却被重罚。

八年之内,三次蒙冤。

那时候的毛主席,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压力?

1927年9月,共产国际要求以“城市中心论”为指导思想,命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攻打长沙。

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失败。

之后,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文家市,毛主席深入分析敌我形势之后,决定放弃长沙。

毛主席认为,我们当时的力量太小,不能去攻打敌人以重兵把守的大城市,而是应该到敌人力量相较薄弱的农村,韬光养晦保存实力,并发动农民革命。

因此,毛主席带着数百人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开辟了我党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事实上,这是极为正确的抉择。

成功开辟了革命根据地,这也应该是大功一件。

然,得知毛主席到达井冈山的消息之后,中央与共产国际却是极为震怒。

同年11月,由共产国际代表罗米那兹领导,瞿秋白在上海主持召开会议。

在这场会议上,罗米那兹等人认为,随着不断高涨的革命形势,中国的革命应该是“不断革命”,而秋收起义在战略方针上完全背离了中央的策略,毛泽东需负严重责任,应开除其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并撤销湖南省委委员身份。

对于毛主席放弃攻打大城市、转战井冈山的行为,会议将其定性为“最可耻的背叛与临阵脱逃”。

可以说,这个定性是极为严重的。

1928年3月,湘南特委军事部长、省军委特派员周鲁抵达井冈山,带来了这次会议所作的决定。

彼时白色恐怖严重,又无电台,又不能带文件,故而周鲁只能凭着记忆进行命令传达,兴许是只记得“开除”二字,周鲁将“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说成了“开除党籍”,这无异于给毛主席来了当头一棒。

须知,对于一个党员来说,“开除党籍”的性质,几乎等同于政治生命的完全终结。

毛主席在听到这个指示之后,完全无法理解,只能不停地抽着烟,一言不发。

井冈山上的所有人,也都无法接受,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毛主席会受到如此严重的处罚。

因为自转战井冈山之后,由数百人的薄弱基础,已迅速发展至一个师两个团的力量,并在3个县建立了稳定的工农政权,革命根据地正迎来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

彼时,军事干部可以不是党员,因而周鲁对不能再担任书记、党代表的毛主席说:“你就改任师长吧。”

面对这样的惩罚,尽管毛主席想不通,但并没有任何“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举动,作为一名党员,他选择了无条件服从。

同年4月,毛主席率领工农革命第一师策应湘南暴动,这才在湘南看到了中央关于《政治纪律决议案》的正式文件,上边并没有“开除党籍”的决定。

真相大白,毛主席如释重负,大大松了一口气。

井冈山会师之后,工农革命第四军成立,毛主席出任党代表。

尽管被开除了重要职位,仅仅保留了党员身份,但毛主席并没怨天尤人,而是在逆境中不断证明自己。

之后,他当选为第四军军委书记,并先后率军粉碎了敌人的两次“进剿”与三次“会剿”。

1929年,毛主席打下井冈山,成功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

1925年5月,毛主席与朱德、陈毅发生分歧。

分歧的缘由,在于军队的领导问题。

朱德作为军长,他与陈毅等人均认为,打仗属于具体事务,应该由军人说了算。

毛主席则认为,应当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且是绝对领导,军队的指挥应该由党说了算。

同年6月,在陈毅的主持下,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

在会上,毛主席遭到了多方面的批评。

其一,批评毛主席对马列主义的信仰不够。

因为毛主席常说,马列主义只规定了世界革命的基本原则,中国革命应根据实际进行。

其二,批评毛主席是个人英雄主义。

由于毛主席坚持以党领导军队,而他本人又是党代表,这相当于说“没有了毛泽东的领导,军队就要失败”。

其三,批评毛主席是“家长式领导”。

其四,批评毛主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不对的。

因而,会议否定了毛主席所提出“党对红军领导必须实行集权制”的意见,并给予毛主席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同时,毛主席的前敌委员会书记身份,由陈毅取代。

会议过后不久,毛主席被迫离开红四军,被迫离开战场前线,以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闽西指导地方工作。

毛主席离开龙岩的时候,场景颇为落魄,彼时与其随行的江华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由龙岩出发时,把我的马也扣下了,我们一行人,真有些灰溜溜的样子。”

会后,陈毅将决议案与相关争论的文件,送交党中央。

在收到文件之后,中央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充分肯定了毛主席提出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基本原则。

同年9月,红四军第八次代表大会在上杭召开,要求毛主席必须出席。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自离开龙岩之后,毛主席就患上了疟疾,身体冷热交替,极为虚弱。

因而毛主席回信称,自己身体有病,不能出席会议。

不明情况的红四军党委,以为毛主席是以生病为借口,仍为之前的事情闹情绪,故而再次给予党内严重警告,要求他必须马上赶来开会。

不得已,毛主席只能强撑着,坐上担架赶到上杭,众人看到了面容憔悴的毛主席,这才知道他确实是病重。

同年11月,红四军惨遭败仗,兵力损失近三分之一,中央决定恢复毛主席的工作。

同年12月,古田会议召开,决定以“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作为建军思想,并选举毛主席为红四军前委书记。

此举,也为日后红军建设、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1930年6月,红四军改编,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发展为中央苏区。

1930年10月,结束中原大战后的蒋介石,以10万兵力进攻中央苏区,毛主席率红一方面军迎战,歼敌一万三,活捉张辉瓒,破去了第一次“围剿”。

1931年4月,蒋介石以何应钦为总指挥,集20万兵力,以“稳扎稳打、铁壁合围”的战略,进行第二次“围剿”。

毛主席率红一方面军,聚3万兵力于一个点,再以“诱敌深入”的战略,给予敌人迎头痛击,在半个月内连胜五场,歼敌三万余,破去了第二次“围剿”。

1931年7月,蒋介石集结30万大军,再度向中央苏区发难,不仅蒋介石本人亲自挂帅,还聘请了德、日等军事顾问,欲以“分路围攻、长驱直入”的战术将中央苏区连根拔起。

毛主席率红一方面军,采取“避其主力、攻其虚弱”的战略,瞅准时机攻敌不备,于四天之内三战三胜,休整半个月之后再度三战三捷,在两个多月内,歼敌三万余,破去了第三次“围剿”。

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使得中央苏区的规模迅速扩大,发展至近30个县。

然而,立下了如此大功的毛主席,并没有得到中央的认可。

1931年11月,赣南会议,毛主席的思想、政治、军事、组织,都遭到了全面的否定,由毛主席制定的建立根据地的正确主张,则被斥责为“非无产阶级观点”、“单纯防御和游击主义”、“狭隘经验主义”。

在会上,博古毫不客气,对毛主席的批评也是极为难听:“简直就是乡巴佬,你懂什么马列理论?”

会议最终决定,设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取消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总政委、总前委书记等职位,并撤销毛主席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之职。

这等若说,毛主席的军权,已被收走。

此次会议之后,开始在整个根据地进行大肆推广的,则是王明的冒险主义。

虽然已经开始受到了排挤,但毛主席在中央苏区的威望,还是有目共睹的。

因而在赣南会议结束的几天之后,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毛主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而这,也是毛主席首次被人称为“毛主席”。

王明与毛主席,两种不同的主张,究竟谁对谁错?很快也就迎来了考验。

1932年初,中央决定执行共产国际“攻占大城市”的指令,欲攻打赣州。

对于这个决定,毛主席是坚决反对的,他认为赣州是坚城,又有重兵把守,根本不可能打得下来。

然,胳膊拗不过大腿,兵进赣州的同时,毛主席被中央免去中央局代理书记一职。

一方面,赣州是真的攻不下,一方面,被拖在赣州外边,即将遭到敌人的全面包围,我军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1932年3月到4月间,在周恩来的邀请下,毛主席得以重新主持大局。

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我军从赣州撤离,先是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又攻其不备地打下了漳州,在歼灭了国民党第49师大部的同时,还缴获了各类枪支2000多支、炮6门、飞机2架,可谓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然,立下了如此大功的毛主席,又被批了。

为什么?

因为不攻赣州,就背离了“攻占大城市”的指导方针,因为漳州不是大城市,打下来的意义不大,因为毛主席仍然坚持反对攻打中心城市。

故而,1932年10月,由王明主持的宁都会议上,毛主席再次遭到严厉的批评。

会议上,毛主席“诱敌深入”的战略,被认定为“专去等待敌人进攻的右倾主要危险”;毛主席“向农村发展”的主张,被认定为“消极怠工”;毛主席对中央“攻占大城市”方针的反对,被认定为“不尊重党领导机关”。

此次会议,毛主席被撤销了几乎所有职务,党权、军权均被一撸到底,被调往后方“养病”。

至于支持毛主席的邓小平等人,撤职的撤职,批判的批判。

由此之后,毛主席成为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存在,这段日子持续了三年多。

因而后来在延安时,毛主席就说过:“我在瑞金的中央苏区,过了四年小媳妇日子。”

这一段“小媳妇日子”的时光,毛主席又是如何度过的?

日后,毛主席在回忆的时候如此说道:

“一些吃过洋面包的人不信任,认为山沟子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1932年秋开始,我没有工作,就从漳州以及其他地方搜集来的书籍中,把有关马恩列斯的书通通找了出来,不全不够的就向一些同志借。我就埋头读马列著作,差不多整天看,读了这本,又看那本,有时还交替着看,扎扎实实下功夫,硬是读了两年书......他们把我这个木菩萨浸到粪坑里,再拿出来,搞得臭得很。那时候,不但一个人也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我的任务是吃饭、睡觉和拉屎。还好,我的脑袋没有被砍掉。”

尽管被一撸到底,尽管遭到了污辱与冤枉,但毛主席始终没有对党失望,也没有任何的消极与沉沦,他始终坚持学习,坚持原则,并无条件地服从党的一切命令。

在被撤销了职务之后,毛主席对周恩来说:“需要我的时候,打个招呼。”

尽管已变成人微言轻,很多会议也都不让他参加了,但毛主席的态度始终都是:让参加的,就一定出席;让说话的,不管人家喜不喜欢听,都要坚持自己的观点。

在后来的反“围剿”中,毛主席也多次献计,始终关注作战进程,始终没有置身事外。

因为他坚信,黄沙淘尽始见金,而真金是不怕火炼的。

自毛主席被撤销了所有职务之后,王明等人全面照搬苏联的一套,坚持“寸土不让、处处设防、节节抵御”,开始与敌人正面硬刚。

因此导致的结果,则是红军一败再败,在接连遭到惨重损失的同时,许多极为关键的战略要地也都被敌人占了去,我党我军的生存空间遭受严重挤压。

1934年10月,被迫长征。

1934年12月,湘江一役,我军几乎全军覆没。

事已至此,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已无需赘言。

要是放在常人身上,先是蒙冤,而后又看着军队连吃败仗,多多少少都会心灰意冷,甚至会萌生去意,反正有句俗话也是这么说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但毛主席并没有任何消极懈怠过,对于每一个机会,他都珍而重之。

只要是正确的意见,不管需要多久的等待、多长的迂回,他都锲而不舍地去说。

当自己的意见不被接受,他就耐心等待,只要一有机会他就要讲,要宣传自己的观点,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大家都不采取自己的意见,他们要去打,他就跟着去打,打败了,在会议上他继续向大家建议,如果大家还是不接受,他就继续跟着大家走。

随着红军的节节失败,条件变得愈加艰苦,红军与共产国际之间的无线电联系,也被敌人切断,远在苏联的王明再也没法进行远程指挥。

多次折戟沉沙,也让原本对王明持支持态度的王稼祥、张闻天等人,与李德、博古产生了严重分歧。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并支持毛主席。

1934年12月,在王稼祥、张闻天的支持下,毛主席出席通道会议,并提出“西进贵州”的建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同月的黎平会议,由博古制定的“挺进湘西北”计划被否定,会议同意了毛主席的建议,部队改向黔北进军,以创建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

1935年1月,猴场会议,由李德大包大揽军事指挥权的情况,被否定。

这三场会议,也为之后的遵义会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5年1月,遵义会议,这是一场挽救了我党我军的重要会议,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进行了三天的激烈辩论。

周恩来在会上自我批评,认为自己应该对失败承担责任,同时也对李德与博古进行了批评。

博古则是认为,失败的原因并非指挥问题,而是因敌人过于强大。

毛主席在会上作了发言,系统性地指出李德与博古的军事指挥错误。

王稼祥、张闻天等人认为,应该取消李德与博古的军事指挥权,并将红军的指挥权交给毛主席这样具有丰富经验的人。

彭德怀、聂荣臻、李富春等人表示赞同,因为他们对于李德与博古的错误指挥,也是极为不满。

会上,毛主席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支持。

至此,以毛主席为首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终于得以确立,中国得以避免了革命的失败,由此走上了新征程。

事实也证明了,真金从来都是不怕火炼的。

蒙冤、失败、挫折,像是一个炼炉,它能将那些不自信、不坚定的人淘汰掉,也能让一个百折不挠的人,真正地磨炼出来。

逆境并不可怕,反倒是因为逆境,我们才能真正地看出来,一个人的真正实力。

事实上,自遵义会议之后,毛主席所遇到的阻力、所遭遇的质疑还有很多。

譬如1935年3月,苟坝会议,针对林彪关于进攻打鼓新场的提议进行了讨论。

绝大多数人认为,若能打下打鼓新场,将大大利于红军西进,所付的代价应该也不大。

毛主席则是认为,打鼓新场位置险要,其周边更有敌人多支部队,他们有向打鼓新场移动的征兆,进占此地很有可能就会落入敌军的包围圈。

最终举手表决的时候,结果呈一面倒。

支持攻占打鼓新场的,有包括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在内的二十多人。

反对攻占打鼓新场的,只有毛主席一人。

为此,毛主席很是生气,他认为此举关乎我军前途命运,故而寸步不让:“你们硬是要打的话,这个前敌司令部政委,我就不干了。”

少数服从多数,结果显而易见,会议通过了攻占打鼓新场的决议,并免去了毛主席的前敌司令部政委职务。

夜不能寐的毛主席,半夜里提着马灯,找到了周恩来与朱德,继续阐释自己的判断与考虑,终于得到了二人的支持。

次日,会议再次召开,毛主席在会上再次分析形势,力陈利弊,终于艰难获得了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并恢复了前敌司令部政委的职务。

就在会议结束几个小时之后,我军终于侦查到打鼓新场的最新情报,滇军孙渡、川军郭勋祺、周浑元、吴奇伟等部都已向打鼓新场方向行进,敌军多达8个师的兵力,已然形成了对打鼓新场的合围态势。

此份情报,也让大家深刻意识到毛主席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并认为军事指挥也不能处处都搞“少数服从多数”,而是应该在指挥作战的时候,将权利高度集中。

之前为防止再度出现李德与博古那样的专制错误指挥,故而大家提出“军事决议民主制”,如今看来,这样的“民主制”也非正确选择。

因而,1935年3月12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集中军事指挥权力”的建议,成立了以毛主席、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

至此,毛主席的统帅地位才最终得以确立。

这之后,才有了在毛主席领导下的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一系列经典战役,经过爬雪山、过草地,最终取得万里长征的胜利。

经过八年低谷,遭遇三次蒙冤,毛主席的锲而不舍、坚持信念,终于以事实向世人证明了自己战略思想的正确性。

对于使自己蒙冤,将自己一撸到底的人,毛主席也展示出了伟大的胸襟,他始终致力于去团结所有能够团结的人,包括李德、博古等人。

因而到了长征后期,李德、博古、凯丰等曾经反对过毛主席的人,也都坚定地与他站到了同一阵线,当张国焘的前敌指挥部副参谋长李特用枪指着毛主席的时候,正是李德抱住李特,保护了毛主席。

百折不挠,是一个伟人的心志。

大度能容,是一个伟人的胸襟。

1942年4月,新四军军长陈毅在受到政委饶漱石的排挤时,毛主席就曾给他去信:“凡事忍耐,多想自己缺点,增益其所不能,照顾大局,只要不妨大的原则,多多原谅人家。忍耐最难,但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是毛主席这样的人,能够带领中国人重新站了起来。

不止因为他的思想与能力,还因他的胸襟与格局。

这个世界上,从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是一帆风顺的。

当逆境来临,有些人会变得消极,会怒火攻心,会心灰意冷,会一蹶不振,有些人则是会从容面对,会虚怀若谷,会坚毅如钢,会砥砺前行。

毛主席,属于后者中的佼佼者。

如果你在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也刚好处于逆境,那请你不要急,稳住自己。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 阅读:73

拐蚂拐

简介:后来,渐渐地没有了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