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记载中首个被流放沙门岛的官员,后汉永兴军节度副使安友规

胶东故事会 2022-11-25 21:15:59

唐末五代,武人跋扈,兵变反叛如同家常便饭。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一场规模不大不小的兵变就在永兴军爆发。

所谓“永兴军”,治所即长安城。五代时期,其区划名称履有更改,后梁在此设永平军节度使,后唐改为西京,后晋又改晋昌军,后汉则改永兴军。

时任永兴军节度使赵匡赞因受猜疑,此刻已被征入朝。而他留在当地的部将赵思绾心中不安,寻机发动兵变,并顺利占领城池。

这种事情在当时屡见不鲜,后汉朝廷闻知消息后也并不惊慌,按部就班派兵前去平乱,最终迫使赵思绾开城投降。

事后,朝廷启动问责流程,原任永兴军节度副使的安友规成为倒霉蛋。乾祐三年(950年),他因为城池失守被除名罢官并流放到了登州沙门岛。(《旧五代史•汉书隐帝纪下》载:“前永兴军节度副使安友规除名,流登州沙门岛。”)

安友规的官职并不算大,在新旧五代史中都无单独的传记(其家世来历亦无详细记载),存在感不可谓高。但此次处罚,却使得他不知不觉当中成为一个另类的标志人物——翻阅正史,安友规是能查到的第一个被流放到沙门岛的官员。

沙门岛,即现在长山列岛中的庙岛。该岛在唐代史料中还鲜有提及,而到了五代、北宋时期,就很快成为了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地点——由于岛屿面积有限(仅有1.43平方公里)、气候相对特殊、粮食供给不足,发配到沙门岛上的犯人常常九死一生。

这里之所以被选为流放地点,除了自身的地理条件之外,也有五代时期中原王朝辖区有限的影响。

当时,南方有众多政权割据,以黄河流域为主要辖区的中原王朝在流放犯人时,难以效仿唐朝发配岭南的惯例,只能另辟蹊径(详见:将犯人流放到登州沙门岛,最初其实是中原王朝的无奈之举)。于是,偏处海中的沙门岛便被相中了。

安友规具体在沙门岛待了多长时间?史书中并无明确记载。不过,在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他又以扬州都监、右屯卫将军的身份(后任滁州刺史)出现。以此推测,他在前面就已经从沙门岛脱身,而重新踏入仕途了。

从史料记载的总体情况来看,像安友规这种能从岛上东山再起的幸运儿并不多。后周时期的右谏议大夫李知损在被流放上岛之初还曾信心满满,认为有机会再蒙圣眷,然而仅仅一年多后,他便在死在了那里。这恐怕也是不少流放者都有的结局了。(本文作者:耳左月)

0 阅读:42

胶东故事会

简介:立足胶东地区,讲述地域人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