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钱多兵多,为什么还是打不过共产党?听听张学良怎么说

回顾近代 2024-05-15 03:39:20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众所周知,在曾经的内战时代,国共两党分庭而站,打得不可开交,而最终的结果显而易见,把握民心的共产党取得了最终胜利。

可明明从当时的局势来看,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国民党的资源都是要大大优于共产党的,他们为什么会输呢?

对于此事,一直以来都存在多种多样的说法,有人说是因为国民党内部的政治腐败,有人说是群众基础的问题,也有人说是蒋介石的个人原因。

那么今天,我们不妨来听听历史的当事人,曾经的东北少帅张学良,是怎么看待此事的。

张学良

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讲,尽管张学良的军事生涯仅仅止步于36岁,但他身为东北奉系军阀的掌门人,经历自然颇为丰富。

此前,张学良不仅跟日本关东军交过手,还与苏联红军打过交道,并且,在北洋军阀的斗争中,亦有他的身影。

因此,可以说,张学良夹在国共两党之间,对于双方都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而他的意见,也是相对中肯的。

自1927年412政变以来,蒋介石手握大权,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响彻了中华大地。

蒋介石

彼时,共产党尚处在发展初期,地位并不稳固,面对国民党来势汹汹的围剿行动,尽管一再顽强抵抗,终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再加上当时,日军仍对中国的土地虎视眈眈,双重夹击之下,不得不暂时远离是非之地,前往偏远的西北地区安营扎寨。

起先,张学良的确是一心追随蒋介石的,并且也为此,对我军展开过一些行动.

但在这过程中,渐渐地,他开始意识到,共产党是永远不可能被消灭的,因为,他们拥有意志力和战斗力最强的队伍。

张学良曾经见过很多被逮捕的共产党员,这些人年龄不同、所出身的地方不同,甚至性格也各不相同。

但就是这样一群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人,在成为共产党员之后,却又变得相同起来。

他们相同的是其身上所携带的气质,那种坚韧不屈、视死如归、殒身不恤的气质。

张学良从没有见过如此团结的队伍,性格直来直去的他,自然深深为此着迷。

紧接着,张学良也开始尝试着接触共产党,了解马列主义.

于是,渐渐地,他发现共产党并不像蒋介石所描述的那样恶劣,反而是一个,为民为国的好组织、好党派。

毛主席等人在延安时期合影

而正因为足够了解红军、了解其所倡导的信念,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才会下定决心,与杨虎城一起,悍然发动西安事变。

为此事,他押上了自己的性命,也押上了20万东北大军的未来。

好在,共产党没有让张学良的梦想落空,中华民族抗日胜利,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而至于为什么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各项资源都要优于共产党,但最终还是兵败的原因,张学良也有自己的见解。

上世纪90年代,已经年过九旬的张学良终于重获自由,几乎被软禁了大半生的他,第一时间就飞往了美国定居,并在之后,出版了足足7卷口述书集。

张学良在美国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对张学良少帅于国共两党的看法,有了清晰地了解。

想当初,国民党所信奉的一直是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

并且,正是因为信奉这三项主义,国民党在曾经的北伐战争中,才能所向披靡。

然而,根据张学良书中所言,当时,蒋介石执掌政权后,国民党中依然信奉三民主义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他曾这样写道:

“真正的‘三民主义’到底是什么?至今大多数人也不知道,他们只晓得背诵孙先生的遗嘱,却不理解信仰的真正含义。”

而反观共产党,张学良也写出了自己深刻的见解。

“共产党也是有信仰的,并且他们甚至下到一个士兵,与上层的思想都是一致的,这是打不过共产党的原因,所谓国民军,不过是雇佣来的部队,今天我在这里当兵,明天也能到他处去当兵,我跟委员长讲过,固然对方人少,但却团结,我们人很多,不过一盘散沙...”

张学良

由此可见,国共两党相争,优势并非完全在于国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产党人少,却依旧可以释放出无穷的力量,这是国民党兵败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张学良还认为,共产党对于士兵的理想教育,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这一点主要表现在长征的胜利之上。

张学良在红军长征结束之后,曾经带领部下进行模拟实验,却始终没有成功,他对部下说:

“我们都是带兵的人,可我们之中,有谁能够把军队带成共产党那样?或许换成我们自己去长征,军队早就没有了,但他们经过长征之后,却还锻炼出了精华。”

最后,张学良得出结论:共产党不可战胜。

当然,除了军队素质的方面,国民党无法获胜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长期存在于其内部的政治力量。

我们都知道,国民党的大部分力量,都是来自各个地方军阀部队,而张学良也是其中一位.

所以,对于国民党内部四分五裂的状态,他也再清楚不过。

张学良曾说:“委员长是要利用我们去‘剿共’,来消灭我们。”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那段时期,堪称各地军阀最为进退两难的时期。因为,如果他们遵从老蒋的命令,出动军队打击共产党,不管胜利与否,自己的队伍,必定会遭受不小的损失。

这个时候,无论蒋介石是派遣中央军前来补充兵力,还是不予理会,对地方军阀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前者会直接受到国民党威胁,而后者也会因兵力缩减而地位动摇,再加上后方还有来自红军的步步打击。

可以说,当时的地方军阀,真是前有狼后有虎,前途甚是渺茫。

于是,在这种情形下,各地军阀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万全的办法,那就是“一路送行”。

所谓一路送行,就是指各地军阀,在遵从蒋介石命令追击红军的时候,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

红军来的时候,他们装腔作势开几枪,但却不与其展开大规模战斗,只在红军离开的时候,仅仅抓住他们的尾巴装装样子。

这样一来,不但老蒋那里有了交代,自己也不会遭受什么损失,可谓两全其美。

而这也是为什么,当年红军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地就走过许多地方。

甚至有时候,红军了解了这些地方军阀的深意,还会在沿途写下四个大字:“有劳远送”。

综上所述,国民党除了在兵力和财力上,比共产党更有优势之外,其他政治和人心方面,几乎没有任何胜算可言。

可偏偏,战争能否胜利,永远不是看谁的资本更加雄厚,而是对于政治和人心的把握。

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共产党的胜利,无疑完美诠释出了这六个大字。

在阅读此文后,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 阅读:114

回顾近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