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混乱的开端—八王之乱

谈球说史 2024-01-31 01:06:48

西晋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短短的51年,但这可以说是一个无比“奇葩”的朝代,正是这个王朝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几百年的分裂局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切还得从“八王之乱”说起。

西晋年间,司马氏统治集团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混战,参与战乱的八王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司马炎临终时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继立的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那个经典的“何不食肉糜”就是出自于此君。即位后,皇后贾南风(即贾后)为了达到自己独揽大权的目的,于元康元年(291年)与楚王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将杨骏杀死,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手中。贾后没有实现其独揽大权的目的,于是便借刀杀人,她逼惠帝写诏令,交于楚王司马玮。楚王司马玮率兵诛杀司马亮与卫瓘,并夷其亲信、子孙多人。司马亮与卫瓘死后,贾后又设计诬陷楚王司马玮矫诏擅杀大臣,将司马玮处死。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299年)废太子,次年杀之。从此,诸王为争夺统治权,展开极其凶残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晋武帝司马炎

晋惠帝司马衷

统领禁军的赵王司马伦与齐王司马冏联合起兵,杀贾后。永宁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废惠帝自立。赵王司马伦篡位后,被他赶出洛阳去镇守许昌的齐王司马冏首先发难,镇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与镇守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举兵响应。最后,司马伦兵败被杀,惠帝复位。齐王司马冏以大司马入京辅政。太安元年(302年)底,河间王又从关中起兵讨齐王司马冏,洛阳城中的长沙王司马乂也举兵并入宫将齐王司马冏杀死,政权落入长沙王手中。

司马乂

太安二年(303年),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合兵讨长沙王司马乂。司马颙命都督张方率领7万精兵,自函谷关向洛阳推进;司马颖调动大军20余万,也渡河南向洛阳。二王的联军屡次为长沙王所败。次年正月,洛阳城里的东海王司马越与部分禁军合谋,擒长沙王,将其交给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张方,被张方烧死。成都王司马颖入洛阳为丞相,但仍回根据地邺城,以皇太弟身份专政,政治中心一时移到邺城。

东海王司马越不满成都王司马颖的专政,于是便率领禁军挟惠帝北上进攻邺城。荡阴(今河南汤阴)一战,被成都王司马颖击败,惠帝被俘入邺,东海王司马越逃往自己的封国(今山东郯城北)。与此同时,河间王司马颙派张方率军占领洛阳,接着并州刺史司马腾(司马越弟)与幽州刺史王浚联兵攻破邺城,成都王司马颖与惠帝投奔洛阳,转赴长安。永兴二年(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又从山东起兵进攻关中,击败河间王司马颙。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司马越迎惠帝回洛阳,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相继为其所杀,惠帝也被其毒死,大权落入东海王司马越手中,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八王之乱前后持续了16年(291-306)之久,在战乱中军民死亡达30万,许多城市遭到洗劫,社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战争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给内迁各族的统治者制造了割据称雄的机会。在这场大乱后10年,西晋王朝终于走向灭亡。

由于西晋内乱,外族趁机入侵中原,而司马家族都只顾着内乱,无暇应付敌人,导致中国北方进入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百姓生活最黑暗的五胡十六国时期,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589年隋朝建立,中国北方百姓才算过上了短暂的安定生活。

本文笔者先以八王之乱以及西晋灭亡为开头,后续将继续讲述紧接着的五胡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敬请期待。

1 阅读:73

谈球说史

简介:以球会友,聊史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