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战场的悲剧,把美军吓得不轻:中国若动手,只有一成战机存活

毅言堂 2024-05-17 16:24:52

日前,美国海军部长洛斯·德尔托罗与空军部长弗兰克·肯德尔共同表达了对于中国军力的深切关注,这标志着两位美国军种部长在面对所谓的“中国威胁”时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

从他们的言论中,不难发现,美国及其盟友目前都深感不安。他们认为,在未来可能爆发的亚太冲突中,中国具有毁灭性的优势,尤其是地面飞机,中方很可能会重创美国的战机和固定机场。

【美国战机】

美方还将这一危险数字化,他们认为,中国很可能会借助先进的导弹系统,在冲突爆发之初就摧毁高达90%的美国地面飞机,以让美国失去在亚太的机动能力。这一声明不仅暴露了美国防御策略中的潜在薄弱环节,而且还揭示了美方对于高价值目标,如飞机机堡和固定机场的保护措施是否充分的疑虑。

此外,美国官员对中国的地下导弹攻击能力也表示了特别的担忧。根据他们的分析,当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机堡对于中国的精确打击来说几乎无处遁形,无论是跑道还是其他重点设施都难以幸免。这种对“钻地弹”威胁的强调,不仅显示了美国军事设施脆弱性的认识,也透露了未来可能对加强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意愿。

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美国官员的这番言论可以解读为一个更深层次的战略转变的信号。在过去,美方的关注焦点可能更多集中在传统的航母战斗群或是飞机对抗上,而现今美方显然是在向包括超高声速导弹和地下穿透弹等非传统威胁转移其关注焦点。

【美国驻日本军事基地】

美国对这些新威胁的担忧反映出一个更广泛的战略挑战,即在面对中国这样的对手时,如何保证其在亚太地区的资产和人员的安全。这将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战略布局和国际合作的问题。

然而,美国的这种“威胁放大”策略,可能会引起某些误解和过度反应。分析认为,将中国的军事发展单纯视为一种威胁,而不是在国际体系中寻求战略稳定的一种尝试,很可能会导致局势更加紧张,甚至引起不必要的升级。

实际上,美国和中国都是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国家,除了军事威慑之外,通过外交途径寻求相互理解,减少误判的风险,也能为双方带来更大的安全保障。而且,与武力相比,谈判似乎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分析认为,美国之所以对中国的发展这么紧张,主要是因为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的原因。要知道,在这两大冲突前线,不管多坚固的防御工事,都被强大的火力攻击摧毁,美方由此联想到自己,认为自己在亚太地区的防御工事很可能会被钻地弹、高超音速导弹等武器装备摧毁,因此,美方这么慌,多次渲染“威胁论”,试图将中国打造成“全民公敌”。

【俄乌和巴以前线的悲剧】

为了应对潜在的危机,未来,美方还将继续加强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同时寻求新的防御技术来对抗中国的高端武器系统。这其中不可避免的经费投入和技术挑战,将对美国的国防预算和资源分配产生深远影响。

总之,美国官员的表态不仅揭示了对中国军力评估的更新,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在亚太地区安全战略的逐步调整。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时,美国及其盟友需要仔细考量如何在保持军事优势的同时,还能通过外交和战略合作来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0 阅读:0

毅言堂

简介:一起聊聊大家感兴趣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