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历史留下了许多国宝级文物,至今却有十件下落不明

遇见文史君 2024-05-06 17:59:03
中国的圣物——传国玉玺

俗话说:铁打的玉玺,流水的皇帝。皇帝谁来做老百姓不关心,只要你有玉玺就好,应为君权神授,这便是皇位的象征。相传传国玉玺由和氏玉所雕成(一说是蓝田玉),根据记载和现存拓片,玉玺字迹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以及“受(昊)天之命,皇帝寿昌”三种说法。

玉玺——

传国玉玺由秦始皇所铸,是君权神授的象征,秦朝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一块绝世珍宝,背后隐藏了怎样的悲壮故事?一个普通楚国人卞和,如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让一块普通的石头变成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并最终演变成传国玉玺的前世?

传国玉玺的前世和氏璧,源自一个跨越三代的悲惨故事。卞和,一个楚国的普通百姓,在砍柴时意外发现了一块精美的璞玉。他先后将这块宝玉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却遭到了误解和残忍的惩罚,左右膝盖骨均被削去。尽管遭遇重重困难,卞和并未放弃。在楚文王时期,他无法亲自前往献宝,只能在荆山脚下抱玉痛哭,直到哭出血来。最终,周文王得知此事,派人鉴别玉石,确认了它的价值,将其命名为“和氏璧”。

玉——国之重器

这块宝玉不仅见证了卞和的坚韧与毅力,更见证了楚国的辉煌与变迁。而这块和氏璧,后来更是演变成了传国玉玺的前世,承载着无数的历史秘密和传奇故事。

和氏璧是楚国的国宝,后流落到赵国,但是秦王对此宝垂涎三尺。因此有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秦王灭六国,统一天下后,派丞相李斯将稀世珍宝和氏璧雕琢成玉玺,并永传后世,这就是传国玉玺。它象征着皇权与地位。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你知道那一块经历了无数战乱,又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消失无踪?

这块玉玺,自秦二世而亡,经由子婴之手献给了汉高祖刘邦,便开始了它波澜壮阔的历程。王莽篡汉,向孝元皇太后逼索玉玺,玉玺在皇太后的愤怒中被掷于地,一角崩裂。王莽以黄金镶补,形成了后世所称的“金镶玉”。随着王莽的败亡,玉玺几经易手,落入更始帝刘玄手中,再被赤眉军夺得,最终落入汉光武帝刘秀之手。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被杀,玉玺被萧皇后带入漠北突厥,从此下落不明。

隋炀帝——杨广

唐朝建立以后,李渊并没有得到玉玺,直到唐太宗李世民派遣李靖讨伐突厥后才找到了传国玉玺。在南宋末年(1126年),靖康之祸,徽宗、钦宗被俘虏,金兵攻破大梁,“传国玉玺”也被金兵掠走,从此销声匿迹。元末朱元璋造反,“玉玺”又回到了我们自己人的手中。直到溥仪退位,但传国玉玺至今却下落不明。

玉玺的流转,如同一面历史的镜子,反映出历朝历代的权力更迭和政治斗争。每一次玉玺的易主,都伴随着一场血雨腥风的战争。而玉玺本身,也因其独特的地位,成为了无数人争夺的焦点。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人性的贪婪与权力欲望。

然而,玉玺的下落不明,却给这段历史留下了一个悬念。它究竟在哪里?是否还有可能重见天日?这些问题,或许我们永远无法找到答案。但正是这份悬念,让玉玺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成为了历史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华夏九鼎--华夏至尊神器

九鼎——

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九鼎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件文物能够与之相比,因为九鼎代表的是天下九州,同时代表了华夏最早的青铜器工艺水平,同时还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王权。九鼎对应着当时的天下的九个州,分别是雍州、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豫州。

古人对于鼎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礼法规定了:士只能用一个鼎或者三个鼎,卿大夫可以用五个鼎,诸侯可以用七个鼎,只有天子才能用九个鼎。

你知道九鼎吗?那个曾经象征国家权力,历经夏、商、周三代的神秘器物。九鼎究竟隐藏了哪些秘密?为何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神秘失踪?今天,我们将一同揭开这段历史的神秘面纱。

九鼎,作为夏、商、周三代的国家象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它见证了国家的兴衰更迭,也承载着无数英雄豪杰的辉煌与遗憾。从夏朝到周朝,九鼎一直在不同的王朝间流转,商朝灭亡后,九鼎流到了周朝,周成王亲自主持祭祀之礼,将九鼎放置于东都洛阳,春秋时期,楚庄王曾有问鼎中原的故事。每一次的流转都代表着一次朝代的更迭。而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九鼎的神秘失踪更是引起了后人的无数猜测。有人认为九鼎在战乱中遗失,有人认为九鼎被秦始皇秘密藏匿。九鼎的下落,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

九鼎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器物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权力、荣耀和遗憾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神秘魅力。在追寻九鼎下落的过程中,我们不禁要问: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王朝,为何最终会走向衰落?九鼎的失踪,又是否预示着某种必然的历史命运?探寻那段充满荣耀与遗憾的历史。或许,在九鼎的故事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慈禧夜明珠

慈禧夜明珠是指慈禧太后死后含于口中的夜明珠,传说,慈禧临终时,嘴里被塞进了一颗夜明珠,据说可保尸骨不化。

夜明珠子

在1908年11月14日那个凄凉的秋日,慈禧太后在病榻上挣扎起身,带着沉重的心情前往探望被软禁的光绪帝。她眼中满是担忧与不舍,那是她对权力世界的最后一眼眷恋。次日,她返回宫中,仿佛耗尽了生命的最后一丝力气,静静离世。

在她离世之际,内廷大总管李莲英守护在旁,他的眼神中透露着深沉的哀痛与敬意。他打起十二分精神,时刻关注着慈禧的动静。当慈禧刚刚咽下最后一口气,李莲英立刻行动起来,他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夜明珠,据说这宝石拥有令人尸身不腐的神奇力量。他小心翼翼地将这颗宝石放入慈禧的口中,如同守护她一生的秘密。随后,慈禧太后被安置在珍贵的楠木棺材中,静静等待着下葬的时刻。她被安葬在清东陵,那座神秘的陵墓成为了她永恒的归宿。外界纷纷猜测,慈禧墓葬的奢华必定超乎想象,然而却无人能够真正目睹其盛景。那颗传说中的夜明珠,也随着她的离世,成为了永恒的谜团。

1928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的孙殿英率军队炸开了定东陵,将陵墓内的稀世珍宝盗抢一空,盗匪用刺刀撬开慈禧的嘴,取走了夜明珠。盗墓案发后,孙殿英用盗来的珠宝四处行贿,以逃脱罪责。此后这颗夜明珠就不知所终了。

慈禧太后——清

c正史并没有慈禧太后随葬夜明珠的记录。最早关于慈禧太后随葬夜明珠的记录出现在南海胤子1928年所编的《盗陵案》中:“第五十一号夜明珠,重四两二钱七分,值一千另八十万两。”另据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称:“总之慈禧葬物若均追回以之还外债,尚可余若千万,足可富国也。所列制价及估价系当时之宝价。

慈禧太后口中的夜明珠,似毋庸置疑,但不知是何质料所制,有人以为是萤石,但不见其物,难下结论。

十二生肖兽首

十二生肖铜兽首像,亦被称作圆明园兽首铜像或圆明园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铜像,它们以虎首、猴首、兔首、牛首、猪首、鼠首、马首、龙首、狗首、羊首、蛇首、鸡首之姿,矗立于世间。这些铜像曾是圆明园海晏堂喷泉的璀璨明珠,它们以独特的魅力,诉说着古老的文化与智慧。

生肖兽首——牛

据考证,这十二尊铜像呈八字形排列于海晏堂前的水池之旁,仿佛十二位守护者,默默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它们每天都会轮流喷水,象征着全日不同的时辰,仿佛在诉说着时光的流转与岁月的变迁。而到了正午时分,十二生肖则同时喷水,那壮观的景象如同天籁之音,让人为之震撼。

这精巧的设计,不仅展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更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对生命的热爱。这些铜像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见证。海晏,一词取自“河清海晏,国泰民安”,原本指的是黄河水水流澄澈,河面之上风平浪静。

在华夏民族中,黄河被誉为母亲河,只是脾气有些暴躁,所以有时会泛滥发大水,生活在周边的百姓苦不堪言。不过在乾隆统治时期,黄河还是很温顺的,河清海晏也就意味着天下太平,乾隆建造海晏堂也正有歌颂和平的吉祥蕴意。

乾隆帝

乾隆十二年(1747)的某天,乾隆在观赏西洋图画时看见图中绘制有西洋水法样式,于是就让郎世宁说明解读,听完郎世宁的解读后,乾隆对西洋水法样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想找西洋能人修筑。就这样蒋友仁被引见,告知乾隆可以借助书本,带领工匠制造出喷泉。

原本郎世宁是要建造西方特色的裸体女性雕塑,可是乾隆皇帝认为采用裸女形象作为雕塑并作观赏用途,这有背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所以勒令其重新设计。郎世宁服从了乾隆皇帝的指示,在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民俗文化后,决定采用十二生肖的坐像来代替西方喷泉设计中常用的人体雕塑,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186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火烧了著名的圆明园,侵略者掠夺了大量文物带回自己家乡,在这批文物中就包括了十二生肖兽首。至此,兽首铜像流失于海外。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洗劫,堪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灾难,无数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流落海外。

圆明园遗址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鸦片战争前后的数百年里,中国流失在海外的文物不计其数,在国外知名的博物馆中,来自中国的藏品共计有160余万件。在这么多的文物中,十二兽首的年龄并不算长久,至今还没有300年,上世纪80年代,这些兽首的价值,每尊仅仅只有1500美元。

不过在之后的三四十年里,这些兽首的价格却发生了裂变,就拿兔首和鼠首来说,竟然拍到了1400万欧元的价格,折合人民币来算,已经超过了一个亿。它们原本只是建筑构件,但它们却是圆明园中的建筑构件,圆明园作为英法联军侵略我国的见证,这也赋予了兽首具有了新的价值。

兽首们不仅代表着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国耻的见证者,它们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远超其物质价值。历经沧桑,尽管有些兽首至今仍然下落不明,但我坚信,在未来的某一天,它们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沉寂之后,上世纪80年代,几尊铜像如沉睡的巨人般逐渐苏醒,现身于各大拍卖会上,引发了世人的瞩目。时至今日,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鼠首、兔首、马首七尊铜像已经成功回归祖国的怀抱,龙首也疑似现身,但仍有狗首、羊首、蛇首、鸡首四尊铜像的去向成谜。我期待着,在未来的某一天,这四位失落的国宝也能回到祖国的博物馆。

秦十二金人

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止人民反抗而尽收天下之兵所铸成之十二个大铜人像,据传是秦始皇用来防止金属流通,收集天下金属所铸。

十二金人复原

十二金人,建造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古迹位于咸阳阿房宫门外,西汉被移至长乐宫宫门。十二金人呈坐姿,外貌为夷狄,据《三辅旧事》记载“各重二十四万斤”。它作为秦汉时期最大的青铜器。

史料中有关铜人的称谓很多,大概有以下几种:钟鐻、金人、钟、翁仲、铜人等。将铜人称作“钟”,那是因为铜人是空心的,像钟的样子。

金人的数量为什么是十二个呢?十二这个数字寓义着什么呢?十二这个数字很奇特。古时的人把大地分成十二支,称为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统合起来就是大地。大地还有一种分法,先分成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再分出两个方向,这就是四面八方。四面八方也是十二。可见十二这个数字是能够代表大地的,而且是一个统一的大地。大地不就是天下吗?秦始皇所建立的不就是一个天下统一的封建王朝吗?

至此,我们不难理解十二这个数字就寓意着“天下统一”。而一年有四季,一季三月,一年十二个月,如此往复便是千秋万代。两者合一,十二这个数字解密后就是:天下统一,千秋万代。始皇帝所希望的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

在秦都咸阳,秦王宫阿房殿前,屹立着12个铜器铸造的大铜人,因为铜是黄色的,所以又称作金人。他们每个都非常巨大和沉重,很难运输,而且他们浑身雕有精细的花纹,日夜守护着秦王宫殿。铜人造形之大,制作之精巧考究,为历史上所罕见。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迁宫中。贾谊的《过秦论》也有“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记录了12金人的故事。

令人奇怪的是,秦始皇铸造这12个铜人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耗费巨资铸造这个笨重又没有实际作用的金人呢?

关于秦始皇为何要铸造十二铜人,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为防止人民反抗,销毁兵器,确保长治久安,巩固皇位,并使江山传之万世。贾谊的《过秦论》记载:“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兵。”可见,秦始皇在统一全国,以他极具开创性的思维,创立了皇帝的尊号。

有一天,秦始皇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正兴致勃勃地观看大秦军队的表演时,忽见一队杀气腾腾、手拿刀枪剑戟等兵器的武士上台表演。这一刻,当即就触动了秦始皇的心病。

恰巧没过多久,有官员来汇报说,临洮一个农民,在当地见到了12个巨人,而且不久,临洮那就流传起一首童谣:“渠去一,显于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马上抓住机会,下令收缴民间兵器,集中到大都咸阳,铸成12个铜人。并利用舆论工具,说这是顺应天意。

二说为驱邪镇国,某天,秦始皇在梦中遇到天象大变,并且伴有鬼神妖魔作怪,令他非常惊恐害怕,忽然有一个仙人来到他的面前,为其指点迷津:制十二金人,方可稳坐天下。秦始皇从梦中惊醒后,立即下令,将全国的兵器收到咸阳,铸成了12个铜人。

据清朝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的考证,金人铸成之初,可能被安放在咸阳西南的“钟宫”中,阿房宫前殿修成后,金人被移到此处。秦末战乱,阿房宫毁于战火,十二金人被掩埋在废墟中。刘邦建国,定都长安,将金人运到了长乐宫的大夏殿安置。大量记载表明,十二金人最后都被破坏了,但被毁的情况,各书记载不一,甚至出现矛盾。

俞钢和范荧在《世界历史悬疑系列·秦汉魏晋南北朝卷》一书中写到,据清朝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的考证,十二金人被运到长乐宫大夏殿安置后,王莽改制,梦见金人起立,以为是不祥之兆,又不敢彻底毁坏先朝遗物,就派工匠凿去金人胸前的铭文,十二金人被首次破坏。破坏。东汉末,军阀混战,董卓进京,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下令销毁金人铸成小钱,引起物价暴涨,市场混乱。当第十个金人被毁后,董卓也被部将杀死了。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封面图

《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全书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共11,095册,约3.7亿字,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为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编纂的一部巨大的百科全书。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曾诏令侍读唐愚士等编修经史百家之言的类要,但该计划未完成。直到明成祖朱棣称帝后,为了继承太祖遗志并收拢人心,修书一事再次被提上日程。

朱棣,一代英明的帝王,怀揣着编纂一部传世巨著的雄心壮志,下令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书籍,集结了无数学识渊博的学者与忠诚的官员,共同投身于这一伟大的文化工程。永乐大典的编纂,无疑是一场规模空前的知识盛宴,其涉及的资料之丰富、内容之广泛,仿佛一片浩渺的海洋,深不可测,令人敬畏。在这漫长的编纂过程中,朱棣以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智慧。他不仅深谙书籍的力量,更明白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因此,他将编纂永乐大典视为一项神圣而崇高的政治任务,倾尽全力去推动、去支持。永乐大典的编纂,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整理和传承,更是对文明的一种传承和创新。

朱棣

永乐大典的主要目的是系统地收集和整理明朝以前的文献资料,并编纂成一部全面的百科全书,以供朝廷参考和学术研究。该书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历史、地理、天文、医学、农业、工艺、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永乐大典》编修于明代永乐初年。这部书辑入图书七八千种,有关资料整段、整篇甚至整部抄录纳入。名物器什、山川地形等都有精致的绘图插画。正因如此,明代以前大量的文献资料得以保留。

《永乐大典》历经明清两代,清代《四库全书》还大规模使用了《永乐大典》内容,明清学人利用《永乐大典》辑出诸多典籍。

《永乐大典》编成后,朱棣本打算将之交付印刷,但因规模太大、成本太高,当时技术条件无法办到,只好暂放于南京明皇宫文渊阁。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永乐大典》也一同运往新都,原稿本留在南京文渊阁。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下令从南京文渊阁运至北京,暂时收贮在左顺门的北廊下,直到正统六年(1441年)才移入文楼。不幸的是,正统年间南京明皇宫突发火灾,南京文渊阁及所藏之书均烧为灰烬,已运至京城的《永乐大典》遂成孤本。

《永乐大典》修成后,一直被秘藏禁中,即使翰林院学士也难有查阅的机会,因而利用率极低。除修书人外,见过《永乐大典》正本的人为数极少。据了解,《永乐大典》原有2.2万余卷、1万余册,但有清以来不断散失。在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这些《永乐大典》多数湮灭,目前可知存世的仅有800余卷、444册。

永乐大典的完成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学术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对后世的文献整理和编纂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学术的重要参考资料。

遗憾的是,永乐大典在明朝末年失传。据说,在明朝灭亡后,大典的抄本被毁或散失,至今未能找到完整的原本。尽管如此,永乐大典仍然在学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永乐大典》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献资料。“正本难知其踪,副本存世寥寥。流散于海内外的副本存世不足全本总量4%。

按照有关部门计划安排,自2021年起由山东大学牵头、国内70余所高校200余位专家应邀参与,涉及经济学、天文学、中医药学等众多学科的“《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工程正式启动。这一重大校勘工程原本计划历时10年。

青囊书

华佗

《青囊书》,是华佗根据自己的行医经验记载下来的医术,是他倾毕生经历所作之书。华佗,字元化,沛国谯郡人。他医术高超,当世无人能比;他医德高尚,不重名利。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他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后人有诗曰:华佗仙术比长桑,神识如窥垣一方。惆怅人亡书亦绝,后人无复见青囊。

华佗发明了麻醉药,名字叫麻沸散,如果有人患了重病,让患者服下,病人像醉死一样,这时用尖刀剖开患处,再用药水清洗,病人感觉不到疼痛,然后用药线缝合切口,敷上药;一个月左右就痊愈了。

创作的背景:

华佗身陷囹圄被关押狱中,却遇一位姓吴的狱卒,人们尊称他为“吴押狱”。此人慷慨大方,每日以酒食供奉华佗,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华佗的心田。华佗感念其恩,道出心中遗憾:“我即将离世,遗憾的是青囊书尚未传世。感念你的深情厚意,我无以为报,唯有一书相赠。你可派人送至我家,取来青囊书,以延续我的医术。”

青囊书

吴押狱闻言,欣喜若狂,仿佛看到了一线希望:“倘若我得到此书,愿辞去狱卒之职,行走江湖,医治天下苍生,以传承先生之德。”华佗闻听此言,心中欣慰,随即修书一封,交予吴押狱。

吴押狱跋山涉水,直至金城,从华佗之妻手中取得青囊书。他怀揣着这本书,满怀期待地回到狱中。华佗仔细检视后,将书郑重赠予吴押狱。吴押狱如获至宝,将书藏在家中。然而,十日后,华佗在狱中辞世。吴押狱悲痛欲绝,并辞去了狱卒之职,回归家乡。他满怀憧憬地想拿出《青囊书》学习,却不料妻子正在焚烧此书。吴押狱眼见火光中的医书,心如刀绞,连忙抢夺。但全书已被烧毁,仅剩最后一两页。

吴押狱愤怒至极,痛斥妻子。妻子却冷静地说:“纵然学得华佗般神妙的医术,又能如何?最终难免落得和华先生一样的下场,在大牢中离世。这样的医术,要来何用?”吴押狱闻言,只能连连叹气。至此,《青囊书》终究未能流传于世。这段故事宛如一曲悲壮的挽歌,华佗的医术与智慧未能传承,让人扼腕叹息。而吴押狱的遭遇,更是揭示了世态炎凉。

北京人头盖骨

人头盖骨

北京人头盖骨,是一组出土于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北京人”学名为Homo erectus pekinensis,即“北京直立人”,简称“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是在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一组古人类化石所代表的猿人的总称。

北京有着辉煌的历史,元、明、清三朝先后在此建都,文化底蕴深厚。从北宋时起,北京周口店一带就有出产“龙骨”的流传。所谓“龙骨”,其实就是人类祖先和与他们同时代的动物化石。其因此得名“龙骨山”。

当时民间有着这么一个说法,龙骨山挖出的龙骨是上天赐予的良药,将其磨成粉,可以包治百病。现在看来,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龙骨山又接连挖出龙骨,这引起了古生物学家的注意。经过鉴定,老百姓口中所谓的“龙骨”其实是古生物化石。龙骨的神话就此破灭,没有人再去用它磨粉治病,但考古学家却将其当成了宝贝。

北京猿人

北京猿人的头部与我们现代人区别很大。从整体看,北京猿人头骨粗硕厚重。头骨璧很厚,是现代人的一倍左右。脑颅较扁,头骨低平,额部向后倾斜,不像现代人前额是向上隆起的。头顶上窄下宽,最宽的地方在外耳门附近,而现代人的最宽处靠近头顶附近。眼眶上有一条突出的眉脊,这是与现代人很不同的地方。

现代人的眉脊已经减弱很多。脑后有一条粗壮弧形的枕骨圆枕。从头骨内部形态来看,北京猿人小脑右部不如左部发达,而大脑的左枕部比右部发达,这表明北京猿人已经习惯用右手劳动。北京猿人大脑左下侧前部较为发达,这是语言中枢所在处,可能暗示中国猿人已经有语言能力。

同年冬天,考古专家在龙骨山进行了一次发掘,结果出土了两枚牙齿。经过鉴定,这两枚牙齿属于远古时期的人类,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期。由于地点位于北京,专家将发现的远古人类命名为“北京人”。两年过后,发掘现场又传出了更为惊人的消息,专家在现场发现了完整的头盖骨。此后专家也接连发现了类似的头盖骨,这对于整个考古工作而言,这都是里程碑式的发现。对于研究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北京人化石被称为是“古人类全部历史中,最有意义、最动人的发现”,是人类起源和古人类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坐标。

侵华抗日战争影像

没过多久二战便爆发了,我国遭到日本侵略,北京也随即沦陷就在这期间,不仅考古工作陷入了停滞,就连此前出土的“北京人”头盖骨也不见了踪影。上世纪末,曾有专家发起了寻找活动,但无一例外都遭遇了失败,“北京人”头盖骨似乎人间蒸发一般。为此学术界也产生了很多猜测,有人认为头盖骨很可能早已毁于战乱,有的人则认为散落日本民间。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集序文本

中华文化有三大国宝,《兰亭序》、《文心雕龙》、《红楼梦》,皆属极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书“,学习书法的人对它非常的熟悉,但是有书法家们却认为,在众多的书法字帖中,兰亭序是最难被熟悉的,兰亭序的美,普通人只能理解其中少之又少的部分。

《兰亭集序》在后世广泛流传的主要因素在于其书法价值。在古代“六艺”中,“书”居其一,关于“书”的发展,从最初的书写汉字的基本技能演变为书法艺术。《兰亭集序》给后人以继承与创新的启迪,开创了一代新书风,是“晋韵”的重要标志,深刻体现了中国书法的发展演变。《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其中有欧阳询、褚遂良、苏轼、黄庭坚等人,这些历代书法名家都对王羲之推崇备至。赵孟頫曾称此帖为“天下第一法书”。

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王羲之(公元303年—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王羲之

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趣 一作:曲)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千百年来,王羲之以其超凡脱俗的书法技艺稳坐“书圣”的宝座,他的杰作《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传说中,王羲之对他的这部得意之作情有独钟,如同珍视生命一般,因此他立下规矩,要求子孙后代代代相传,绝不能让外人染指。于是,无论是九五之尊的帝王,还是权势滔天的达官显贵,都无缘得见这幅书法珍品的真容。

太宗李世民皇帝

时光流转至唐贞观年间,太宗皇帝痴迷于书法,尤其对王羲之的作品情有独钟。当《晋书》中的《王羲之传》编撰完成后,他更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亲自撰写了一篇《王羲之传论》,以表达自己对这位书法大师的敬仰之情。

唐太宗从全国搜罗到了许多王羲之的作品,却始终没能得到《兰亭集序》的真迹,心中一直十分郁闷。某一天,他得知了这样一条消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出家在绍兴云门寺,法号智永,智永死后因为没有后代,便将《兰亭集序》传给了徒弟辨才和尚。听闻此言,太宗大喜过望,便下诏要求辨才交出真迹。然而,辨才却表示自己并不知道《兰亭集序》的下落。

见没法强夺,太宗又想出了智取的方法,他派监察御史萧翼扮成书生模样与辨才接触并结交。很快,萧翼便骗取了辨才的信任,在一次聊天时,他故意拿出几幅王羲之的作品出来炫耀,引得辨才也脑子一热取出了藏好的《兰亭集序》。见到真迹后,萧翼取出太宗的诏书,这才将真迹带回了宫中。太宗得到《兰亭集序》的真迹后对其爱不释手,还找来褚遂良、虞世南等当世大书法家对其进行了临摹。

可惜的是,如今我们所能瞻仰到的版本无不是后人临摹之作,至于其真迹,则一直是下落不明。有人说,《兰亭集序》的真迹被唐太宗放入了昭陵陪葬,但也有人认为,真迹早已随战乱损毁。如今,尽管我们无法亲眼目睹《兰亭集序》的真容,但我们可以从历代书法家的临摹中感受到其独特的韵味。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如同一座丰碑,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艺术的极致和完美。

九龙宝剑

龙身宝剑

九龙宝剑,为乾隆皇帝的陪葬宝剑,它于1928年因军阀孙殿英盗挖乾隆的裕陵而得以重现人间。九龙宝剑共5尺,剑柄特长,上雕9条金龙,象征“九九归一”。

宝剑的剑鞘材质极其珍贵,为鲨鱼皮所制,上面镶嵌满了红蓝宝石及金刚钻,九龙宝剑可谓奢华至极。据专家估算,“九龙宝剑”的估价在10亿以上。用如此名贵价值连城的宝剑陪葬也彰显了盛世帝王的身份。

关于乾隆是如何得到九龙宝剑,在民间流传着两个版本的说法,一个是乾隆在游江南时偶然得到,另一种说法是由回疆部落首领进贡。先说一说游江南的版本,都知道乾隆曾六下江南,在某次下江南到了苏州时,乾隆兴起,带着一众侍卫到民间微服私访游览美景。

当时苏州郊外某处有一寺庙,据说庙中供奉着一柄锋利无匹的宝剑,由于这把宝剑极为锋利杀气很重,因此庙中和尚将它供奉在佛像前,希望以佛法化解宝剑上面的戾气。

乾隆微服私访得知了这个消息,就慕名来到这座寺庙参观这把宝剑,乾隆见到宝剑之后发现果然是锋利无匹,是一把好剑,乾隆对这把宝剑爱不释手,因此他就想花钱买下这把宝剑。

但庙中和尚却不肯卖,和尚们认为这把宝剑戾气太重,如果主人的福气和贵气不够的话,很难镇住它,反而容易被它反噬克死,所以和尚们担心乾隆的福气和贵气不够,镇不住这把宝剑,再反被它克死,买了它反而会害了乾隆,因此不肯将宝剑卖给乾隆。

乾隆听了和尚这番解说之后,当场哈哈大笑,乾隆当即向和尚们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尚们一听说他是当今皇上,哪还敢说他福气和贵气不够了,赶紧连钱都不要了直接把宝剑献给了乾隆。

乾隆后来将宝剑带回皇宫,将其交给内务府重新改造,并特意命匠人加长了剑柄,重新造了剑鞘,因此才出现了嵌入九龙并镶满宝石的奢华剑鞘,而九龙宝剑之名也由此而来。

另外一个版本就是回疆进贡的说法,这源自于乾隆的十全武功,乾隆在位期间积极开疆拓土,清朝版图也是在乾隆时期达到最大化。

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此前被乾隆攻灭的准噶尔汗国故地新疆伊犁发生了大小和卓叛乱,乾隆因此派兵平叛,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期间,清军得到了当地新疆贵族首领额色尹和图尔都叔侄的帮助。

清军后来在额色尹和图尔都叔侄的帮助下很快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乾隆也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来进行管理统治,并且对额色尹和图尔都叔侄加官封爵封赏。而额色尹和图尔都叔侄为了向乾隆表示忠诚和谢意,图尔都主动将妹妹伊帕尔罕献给乾隆为妃,也是代表着他们叔侄愿与大清联姻,以效忠大清。

伊犁风光

图尔都不仅向乾隆献上了自己的妹妹香妃,伴随香妃一同进献给乾隆的还有那把九龙宝剑。只不过当时并不叫九龙宝剑而叫噶尔丹之剑,这是一柄蒙古弯剑,是当年统治新疆的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所铸造,噶尔丹系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他在继承准噶尔部首领之前,是藏传佛教活佛,九龙宝剑曾被多位藏传佛教活佛开过光,因此异常珍贵。噶尔丹的哥哥僧会珲台吉死于准噶尔部内乱,噶尔丹于是带着九龙宝剑还俗接替了哥哥的首领位置,此后噶尔丹正是拿着九龙宝剑开启了草原霸主的称霸之路。

因此乾隆在临终前叮嘱儿子嘉庆九龙宝剑一定要陪伴自己到地下,于是九龙宝剑就成了乾隆帝陵中的陪葬品之一,此后九龙宝剑一直陪伴乾隆在地下100多年。到1928年7月2日,这一天军阀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名义率部队进驻河北遵化马兰峪,也就是清东陵的所在地,随后孙殿英把乾隆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盗挖。

后来南京的《中央日报》更是头版头条对孙殿英的盗墓行为进行了严厉谴责,这更加激起了全国各界对孙殿英盗墓行为的反感和指责,前清皇室和社会各界都纷纷要求民国政府对孙殿英进行严厉制裁。

清皇陵——清东陵

因此孙殿英也害怕了,他也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孙殿英只得拿出盗墓所得的宝贝去贿赂民国政府的要员。孙殿英先是给自己的顶头上司集团军司令徐源泉送了慈禧头顶的翡翠荷叶还有一尊金佛、一尊红宝石佛、一包珍珠;虽然送出了不少宝物,孙殿英最欣慰的是乾隆棺椁内最珍贵的宝物九龙宝剑还在他手中,作为军人他也十分喜爱这把九龙宝剑。

不过后来中原大战爆发,孙殿英背叛蒋介石投靠了冯玉祥,结果中原大战以蒋介石胜利而告终,孙殿英所部几乎被打得全军覆没,孙殿英也被迫下野。由于孙殿英曾经背叛过蒋介石,他不敢直接去找蒋介石,只得通过蒋介石的亲信戴笠来疏通关系,他先是将乾隆的108颗朝珠送给了戴笠当见面礼,又把九龙宝剑也交给了戴笠,让委托其转交给蒋介石。

由于当时戴笠还要继续去中原视察部队,因此戴笠把九龙宝剑交到了自己的心腹特务马汉三手中,于是他派马汉三带九龙宝剑回去交给蒋介石。面对如此豪奢的九龙宝剑,马汉三也起了贪念,他就想了一个拖延时间的办法企图把宝剑蒙混到自己手中,于是马汉三以局势复杂还是先将宝剑交还孙殿英保管为由,拖延了将宝剑交给蒋介石的时间。

后来日军攻占了北京,当时在北京中的不少民国政府情报部门特务都被日军抓获,其中也包括了北方情报负责人马汉三。负责抓捕马汉三的就是著名女特务川岛芳子,马汉三主动向川岛芳子交代自己持有乾隆的陪葬品九龙宝剑,希望以九龙宝剑为代价换取自己的自由,九龙宝剑对于川岛芳子极为重要,因此她私自释放了马汉三,并得到了九龙宝剑。

为何女特务川岛芳子如此看重九龙宝剑呢?因为川岛芳子本名爱新觉罗·显玗,她是清朝末代铁帽子王肃亲王善耆的女儿,作为爱新觉罗氏的后人,川岛芳子当然十分重视祖先的遗物九龙宝剑,马汉三十分了解川岛芳子的出身,因此他才抓住了这一点与川岛芳子谈条件得以被释放。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戴笠命马汉三重回北京接管北方情报机构,而马汉三也急于找回九龙宝剑,否则他当初欺骗戴笠的事情就得被戳穿。

于是马汉三利用职务之便,全力缉捕川岛芳子,很快马汉三就抓住了川岛芳子,在马汉三的威逼之下,川岛芳子只得又将九龙宝剑交还给了马汉三。而戴笠听说抓捕到了大名鼎鼎的川岛芳子,于是他亲自到北京来审讯川岛芳子,在审讯川岛芳子的时候,戴笠终于知道了原来马汉三被日军俘虏过,为了求生将九龙宝剑交给了川岛芳子才得以被释放。马汉三在得知川岛芳子把自己交代出去之后,立刻把九龙宝剑交给了戴笠。

最后戴笠拿着九龙宝剑坐飞机准备回南京向蒋介石交差时,在因途中飞机失事而机毁人亡,九龙宝剑也随着戴笠飞机失事被彻底摧毁。

2 阅读:599
评论列表
  • 2024-05-07 16:18

    秦王照骨镜呢?[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猜你喜欢

遇见文史君

简介:探索学习华夏五千年、闻晓九州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