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看明朝的军队是如何由强盛走向崩溃的?

思荐琴情 2024-05-15 21:54:35

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很多明粉喜欢用这句话来调侃大明军队的强大。

那么明军强大吗?

不强大就不会把元朝赶回漠北,打的北元喘不过气来;可明军又弱的很,好几次让外族打到兵临城下,最后还被农民军杀进了皇宫。

这实强实弱的明军,真的跟军饷有关吗?今天我们聊一聊明朝的军队制度,聊一聊它

是怎样建立的,最后又怎么会崩溃?

中国古代那些中央集权王朝走到最后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军阀,比如东汉末年的诸侯,隋末的英雄豪杰,还有唐末的藩镇等等。

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在元末乱世中兴起的一股军阀势力。元朝末期各路军阀各自为政,他以南京为大本营,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然后北伐残余的元朝军阀王保保,最终建立了被称为得国最正的明朝。

跟唐朝末期的军阀相比,元朝末年的军阀还是小巫间大巫,尤其是宋太祖赵匡胤那个时代,是“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为了摆脱五代时期军阀混战的困扰,老赵家也费了不少心思。

要防止军队造反,首先得砍掉支撑军队的三条腿,士兵、钱财和地盘。对于军阀的将领来说,手里有枪、有兵就行,对于军阀的士兵来说,跟着有肉吃就行。那么士兵们吃的这些肉从哪里来呢?

在农业社会,自然是土地。

如果一个将领手下有一支能听他使唤的军队,还掌握着土地和财政大权,那他就有了军阀割据的潜质,反不反对于这个将领来讲就是一句话的事。

而对于中央朝廷来说,要是真有人想着称霸一方,那就必须要有强大的中央军来进行平叛。于是赵匡胤就出台的一套对策,在掌握财政的基础上,把兵和将分开,形成强干弱支。而他弟弟赵光义又进一步实施“以文制武”,让宋代几乎没有什么军阀出现。

有了前朝的经验,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也是利用各种手段削减军队的实际权力,朱元璋是把军权的财权、练兵权、指挥权完全分开,对武将和文官进行限制,管军队的不能管钱,管钱的不能管军队,节制军队的不能练兵,练兵的不能节制军队。

具体来说,就是财政权归属于六部,兵部负责发放将领的俸禄,户部负责筹措军费和物资,工部负责打造兵器,同时首创卫所制度,从京师一直到郡县都设立卫所。卫所

受中央直接控制,在外由都司(注1)统领,在内归五军都督府管,而最高的十二卫则由皇帝亲自统领。

注1:都司一般指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使司是官署名,简称都司,属于行省三司之一,既是明朝地方最高军事领导机构,又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在地方设置的军事机构,类似现代的军区。

前期卫所的军事权限只在于防守,都司卫所没有调兵权,调兵权在总兵官手里,要打仗就临时任命将领为总兵官,调集卫所的军队给这个总兵官带领,打完仗回来交还总兵官符印,官兵们则各自回到各自的卫所。

假如你穿越到明朝初期当了一个武将,现在边境预警,朱元璋决定派你出征。

首先兵部库司就会统计军队需要的物资粮草,然后交给工部和户部去筹备,等他们弄齐了再交给兵部,然后朱元璋给你一个将印,让你调动北部几个卫所的士兵出征,你带着兵营和物资出发了。

任务完成后,突然你的朋友卷入一个谋逆案子中,关进了监狱,你心里慌了一批,非常害怕自己也会被牵连,考虑要不要反抗,可你发现自己手里已经没有粮草,本来给的物资就是精打细算出来的,打完仗就没多少了。要是反抗的话上哪弄钱粮去啊?

地方上肯定不给你,如果抢,还得跟当地卫所的兵干仗。再看看你手下的士兵,他们都是从其他卫所调来的,跟你又不熟,都有家有舍的,谁愿意跟你一起造反呢?并且要是真反了,说不定还打不过中央军呢。

所以啊,一环扣一环,明朝初期的体制啊,就是这么在限制军队作乱。

但到了明朝末期,军队还是不可避免的军阀化了,这是为什么呢?

明末的军阀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明朝的军队制度变了,甚至可以说是军队制度崩溃了。

首先,卫所制度的瓦解,就让刚才提到的这一套军事体系玩不转了。

早期明朝的军事制度其实有点像唐朝的府兵制,就是士兵不仅打仗,还要种田,这样既保证了战斗力,又不耽误农业。

但明朝的卫所制是军屯、军户之间结合起来的,一旦士兵入了军籍,就得世代当兵。

朱元璋是这么想的,首先,军屯保证了军队的粮食供应,不用老百姓来供应了,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复苏。

然后,通过世袭的军户制度,将人口绑定在军屯上永远从事军屯劳动。并且通过土地的军屯性质,让土地不被大户兼并霸占,朱元璋这一套制度就意味着国家可以直接掌握大片土地用来养兵防卫,既不用担心土地被兼并,还能增加农业收入。

想的很美好,对吧?但执行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卫所制要运行的好啊,得有个前提条件,就是人力得够用,划分给军户们那么多田地,无人耕种也是白搭呀。

如果没有后来的靖难之役,这个制度说不定还能撑一段时间。但是朱棣成功登上皇位之后,大明迁都北京。又是修建北京城,又是疏通大运河,这些都是大工程,而且朱棣还搞了5次北征呢,这些工程以及军事行动都动用了大量军队。军户有的跟着出征,有的干苦力活,负担太重,导致军户就陆续开始出现逃亡。

卫所都没人了,再有大的军事行动就只能募兵了,于是明朝中后期又渐渐走向了募兵制,这就跟唐朝晚期又变得一样了。

比如明中期最出名的戚家军呢,他的兵不是从卫所出来的,而是招募来的。

而且还有一点,明朝中后期,由于政治的腐败,军屯的土地开始被守将们悄悄卖给大户,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随着官僚和富豪一步一步侵占军田,军粮的供应也变得越来越少。

所以对大明王朝来说,卫所制度和军屯的瓦解,不仅失去了对兵源的控制,还失去了重要的粮食来源。

军屯没粮,军饷就由食物变成了白银。本来兵饷是发粮食的,至少能保证士兵吃饱,但是随着人口流失和土地被大户兼并,留在驻地的士兵很难再吃饱。

原本朝廷通过开中法,吸引盐商运粮到边境,或者到边境去种地,用粮食换盐引。但到了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年间,朝廷要求把粮食改运到京城,导致边境的盐商纷纷废弃民屯和商屯,军队只能用银钱去买粮食,可是粮食又少又贵,而且手里的银钱还被上级贪污,

导致明朝军队里面不少人甚至都被饿死。

这一变化,就开始意味着谁有钱有粮,谁就能招募到更多的军队。

边军的实力在下降,中央军的战力也在同步减弱,这也是后期边军做大之后不听朝廷命令的根本原因,因为中央军打不过边军啊。

曾经朱元璋和朱棣都很看重京城的军队,朱元璋有亲军十二卫,朱棣更是把亲军增到了七十二卫,其中的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最为精锐,他们平时在京城训练,三大营分别负责不同的任务,此外还有山东、河南等地的卫所轮流派兵进京宿卫,叫做【京操班军】。

但到了正统(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年间,土木堡之变,京军几乎消耗殆尽,五军都督府名存实亡。

景泰(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玉)时期,于谦为了提升京军的战斗力,从京城军队中挑选了十万精兵,分成10个团营拱卫京师。朱祁镇复辟之后取消了团营,他儿子明宪宗朱见深上位后又重新启用。

之后,团营就一直作为京城军队的主力。

到朱见深以后,皇帝常常派京军去搞工程建设,导致他们缺乏训练。本来人数就不足,再加上选将不当,经常让一些贵族子弟来指挥京军,还让太监来统帅团营,让京军的战斗力越来越弱。

到了嘉靖(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上台,俺答汗打到北京城下,京军士兵竟然哭成一片,不敢迎战,战斗力可谓是一落万丈。

再到后来万历(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初期,张居正改革后短暂提升了京

军的实力,但张居正死后,各项改革政策没有延续下去。到了万里中后期,京军战力越来越弱,边军实力开始超过京军,京军渐渐失去威慑力,这就给军阀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当然,部队的军阀化,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就是明军的指挥体系崩溃,无法有效管控下属的军队。

明朝初期,军队的权力主要在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之间,但很快呢,朝廷又把文官和太监都安派到地方军队里面,文官作为巡抚来指挥军务,太监作为监军来监督军队。从此文官、武官、太监三者共同掌握军权。

本来这样做的目的是对武官进行监督和制衡,防止地方武装军阀化,也算正常操作。

历朝历代都有通过监察体系来限制行政体系的做法。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刺史部分,派刺史来监督天下,而后来汉灵帝将刺史改为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

但这种监察体系的做法需要一个前提,就是朝廷要有强大的中央集权,一旦中央集权削弱,就会对朝廷产生反作用。比如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之后,一些州牧夺取州内的权力,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导致天下大乱。

我们熟悉的刘皇叔,就是豫州州牧,所以,刘皇叔也经常被人称作“刘豫州”。从朝廷的角度看,刘备就是从州牧转变成了军阀。

明朝也一样,当朝廷还掌握大权的时候,这种体系加强了对地方的治理。虽然巡抚、总督实际上掌管着地方军政,但这并不是正式官职,只是暂时的职务,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割据一方。

但到了万历时期,东北的女真人开始统一,并建立后金政权,关内也出现了大量流民起义,不管是女真军队还是流民军,对朝廷的威胁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省份了,原有的指挥体系也无法应对乱局。

于是明朝又诞生了一个职位,叫督师。督师一般由内阁成员或者兵部尚书担任,被赋予一把尚方宝剑,负责全面指挥军务,权力比总督、巡抚还要大。比如明末的袁崇焕、洪承畴、孙传庭、杨嗣昌都是都师,不过他们还算得上是忠臣,本身并没有成为军阀,甚至洪承畴在被俘之前也没有反叛的意思。

但是都师制度的出现,本身让地方大员有了掌握更大权力的土壤,都师管辖的各路军队终究还是走向了军阀化。明朝很多将领出身行伍,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成为了掌握重兵,统治一方的军阀,这都跟指挥体系的崩溃有关。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左良玉。

左良玉可以说是明朝末年最嚣张的军阀,他小时候失去父母,由叔父抚养长大,虽然没读过几天书,但是他勇猛善战,而且有智谋,跟下属和士兵的关系都搞得很好,立下了不少战功。

他最初在辽东当兵,后来随着明军溃败,率军队驻扎在昌平,昌平就成了他扩张的基础。当农民起义军攻进河南的时候,朝廷派左良玉率昌平军去支援。当时河南战火纷飞,左良玉带着援军一到河南就镇住了局面。并且他表现的还很忠诚,也接受河南巡抚的限制,兢兢业业为朝廷效力。

不过农民军并没有被全部消灭,反而越来越多,毕竟农民军是因为社会矛盾激化才出现的,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农民军不可能被消灭干净的。

左良玉很快就意识到农民军是杀不完的。随着战局的变化,他开始消极镇压。在此之前,明军和义军还算势均力敌,甚至在某些方面明军还占有优势。

但从崇祯七年开始,陈奇瑜在车厢峡围困起义军,然后又把起义军给放了,让李自成、张献忠死里逃生,这才导致形势开始朝着明军弱于农民军的方向变化。

起义军擅长机动战,又善于筹集粮草,一个营几万人,吃饱了才动手,而明军兵力稀少,又缺乏粮食供应,农民军骑兵迅速,一夜可以跑几百里,而明军步兵多,骑兵少,走几十里就筋疲力尽,最后导致官兵们都开始害怕起农民军了,各路明军只留守在关键城池内不敢主动出击。

这个时候,左良玉看准苗头,于是就不再听督抚和朝廷的命令了,开始招降纳叛,壮大自己的势力。掌握重兵之后,左良玉变得越来越嚣张,为了粮食还经常派兵抢劫,以至于究竟谁是贼谁是兵都分不清楚了。

而这个时候,朝廷根本管不了他,他数次违抗上级及朝廷命令却一点事儿也没有,甚至朝廷还得不断的给他封赏以安抚。

左良玉晚年的时候手上掌握着80万大军,盘踞在长江中游一带。甚至左良玉他还想率军去“清君侧”呢,只是最后死在半路上了。

不光是左良玉这样的在与农民军作战中冒出来的军阀,北边与后金交战的将领,也开始军阀化,其中最典型的将领就是毛文龙。

毛文龙是杭州人,却跑去东北参军,成为李成梁手下的将领,明军在东北一路溃败的时候啊,他带着200多个人占领了皮岛(朝鲜岛屿,位于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枢纽处,位置重要,曾被中国明朝军队占据15年(1622年—1637年),作为牵制后金的基地),骚扰袭击后金的后方,牵制他们的行动,但毛文龙仗着山高水远,经常虚报战功骗取朝廷的赏赐,还在皮岛搞起走私贸易,把这个地方当成自己的私人小王国。

袁崇焕督师辽东的时候想要管制毛文龙,但他不听指挥,甚至拒绝袁崇焕往他的军中加派监军。最后袁崇焕假传甚旨,把他给杀了。

从洪武到崇祯,明军从一个有纪律的强大军队变成了满是军阀的亡国之军,这不仅代表了军队的衰落,更是整个大明朝廷的崩溃。

即使没有清军入关,明朝最后也会和历史上所有王朝一样,在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中灭亡。

0 阅读:0

思荐琴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