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同盟会第一位女会员,去世前请求不火化,周恩来含泪道:不烧

历史门前小个子 2024-04-18 12:02:47

1972年的一天,周恩来如同往日一般,前往毛主席的住处汇报工作,此时毛主席还未来,周恩来就耐心等候,没过一会儿毛主席缓步走来,周恩来刚想说话,毛主席打断道:“恩来,大姐的事,你办的很好。”

周恩来听后,有些感激的望向了毛主席,他知道毛主席这句话的含义。

而毛主席口中的大姐,正是同盟会第一位女会员何香凝。

原来,在此之前何香凝由于病情折磨,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临终前,她请求不火化自己的遗体,按照惯例,这件事周恩来应该请求毛主席的意见,但是在那个时候,周恩来来不及请示,所以就答应何香凝,说“不烧她的遗体”,尊重她的遗愿。

对于这个结果,毛主席得知后,很是欣慰,他并没有因为周恩来没向自己汇报此事而感到生气,反而觉得周恩来做的是对的。

周恩来如此真诚对待何香凝,其实也是事出有因,他与何香凝,甚至何香凝一家,都有着紧密的关系。

中南海西花厅是周恩来与邓颖超建国后的住地,时至今天,在按原样陈设的后客厅里,还悬挂着邓颖超生前十分喜爱的两幅画,第一幅是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期间,他与邓颖超两地分离时互传思念的海棠、红叶、芍药等被人绘制成了国画,而另一幅,便是何香凝为祝贺他们俩人银婚而绘制的国画《腊梅》。

何香凝比毛主席大15岁,比周恩来大20岁,所以很多人都称呼她为大姐,甚至邓颖超,则称呼她为“妈妈”,而何香凝的丈夫,也是一个了不得的大人物,他就是国民党左派著名的领袖之一,廖仲恺。

周恩来曾深情地说:“我与廖家已经三代交情。”在周恩来的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如此亲密的人家,恐怕也是仅“廖家”一位。

而邓颖超之所以称何香凝为妈妈,则是因为她和何香凝的女儿廖梦醒是同年同月同日生。

1878年,何香凝出生在香港的一个富庶家庭,少年时期,她就养成了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性格,当时尽管社会上已有革命的风声,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将革命当回事,而何香凝倒是不一般,直接拒绝了“裹脚”,成为了新时代的“大脚姑娘”

也正是由于何香凝的“执拗”,使得廖仲恺对她充满了好感。

廖仲恺生于美国旧金山,但是他是在香港读的书,由于有海外经历,他深知“缠足”对一个女性的伤害,所以得知何香凝不裹脚,他颇为惊讶与好奇。

巧合的是廖家有家训“不娶裹脚媳妇”,而何香凝的父亲得知廖家如此,当即张罗着两人年轻人相识,相知。

郎有情,妾有意,1897年,有着共同追求,想要进步的两人结为了连理,从此,他们为中国的革命,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1902年,何香凝与廖仲恺前往日本留学,在此期间,他们结识了孙中山,并与孙中山成为了好友,因此,在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何香凝成为了第一位女会员。

参加同盟会,并不是何香凝一时的心血来潮,她自从参会以后,积极呼吁,利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着中国妇女运动的解放和进步。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廖仲恺,何香凝夫妻在20世纪20年代于广州与周恩来相识。

遗憾的是在1925年革命尚未成功时,廖仲恺不幸遇刺身亡。

廖仲恺去世后,周恩来对何香凝,以及他们的孩子廖梦醒,廖承志都非常关心,何香凝也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丈夫虽然不在了,但是她的革命意志仍在,她虽然是国民党员身份,但是她对共产党,却是十分亲密。

也是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女儿廖梦醒,儿子廖承志后来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廖承志曾回忆过自己一家与周恩来的关系,他说:“父亲廖仲恺早在黄埔军校就十分赏识周恩来,母亲何香凝一直受到周恩来的关怀和爱护,姐姐廖梦醒不仅和周恩来革命关系密切,而她的女儿囡囡又是周总理和邓大姐十分疼爱的干女儿。”

在何香凝革命的一生中,她与共产党结下了不朽的友谊,也正是因为在许多关键的历史时刻何香凝都与共产党站在一起,因此,她获得了我党领导人的尊敬和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虽然不再参与政治,但是她依然受到了我党领导人的看重,抗美援朝时,何香凝为志愿军画了一幅《喜鹊牡丹图》,请周恩来欣赏和题字。

周恩来向来没有在别人的画上题字,但是这一次,他破例的在何香凝的画上写下了:“鹊报援朝胜利;花贻抗美英雄。”12个大字。

从这一件事,也足以看出周恩来与廖家的亲密,是超乎很多人想象的。

1961年,身兼全国政协主席的周恩来在政协礼堂举办了一个“百老庆寿大会”,何香凝来到来到后,周恩来立马起身,向她走去,何香凝有些激动,已经83岁的她手杖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周恩来便躬身将手杖拾起,放在了何香凝的手上,并笑着向她祝寿。

同年,何香凝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她经过主席台时,毛主席、朱老总、邓小平等人都站了起来,这可是对何香凝最大的敬意。

1972年,94岁的何香凝因病住院,周恩来此时也已经患了膀胱癌,可当他得知何香凝住院的消息后,当即亲自前来探望。

这一次,何香凝也感觉到自己时日不多,因此她向周恩来提出了请求:“周总理,我和廖公生前约定过,生则同衾,死则同穴,请不要火化我的遗体,助我达成愿望。”

周恩来当即表示:“不烧,不烧,大姐,你放心,我代表党中央,毛主席答应您的要求。”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因病去世,而她的遗愿也在周恩来的关心下成功实现。

纵观历史,何香凝得到如此的结局,也是理所当然,1905年同盟会时,大约有50名女性,而能够把革命贯穿一生的女性,并为之奋斗到新中国成立的,却只有何香凝一个人,伟大的女性!

1 阅读:223

历史门前小个子

简介:关注军事和历史,百家荟萃,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