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杜致礼的一封信,让杜聿明对蒋彻底绝望,作出一决定让蒋恼火

红色记忆录 2023-12-11 13:26:20

在国民党黄埔将领中,杜聿明算得上是仅次于胡宗南的显赫人物。然而在1948年6月,蒋介石任命杜聿明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在解放战争中,杜聿明连吃败仗,被我军俘虏。此后,他在战犯管理所度过十年时间。

特赦后,他的思想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或许内心还留有对蒋介石的一丝感情,1957年杜致礼给父亲写去了一封信,当他看到信件的内容,对蒋介石仅存的感情全部消失殆尽,对蒋介石彻底绝望。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让蒋介石彻底恼火。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呢?

蒋介石对杜聿明一家的前后变化

蒋介石用人之术非常怪异,用人必疑,疑人也用。但他一贯采取的手法就是背后监视。

控制武将,他一般是在感情笼络加上监控,他对人进行物质引诱,注重感情投资。

而他的一系列操作会让人产生“你是我最信任的人”、“你是我最看重的人”这样的幻觉。

因此,在国民党内被俘虏的很多将领在被俘虏时,也对蒋介石忠诚不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谎言渐渐被瓦解。大家也终于看清了他的真面目。

蒋介石对属下进行监视的同时,会扣下家属作为人质,如果不听他的话,那家人难保。也正是如此,使得许多国民党将领临时都在为蒋介石死心塌地卖命,一无所知。

杜聿明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杜聿明战功赫赫,深受蒋介石的信任。所以在淮海战役时,蒋介石把指挥权交给了杜聿明。当然他这种疑心重的人,也会留一手。

他一面进行感情投资,对杜聿明说这场战役有多重要。还激励杜聿明:“你放下枪,我脱军装。”杜聿明是一个讲义气的汉子,看到蒋介石如此信任自己,暗下决心要和共产党血拼到底。

可杜聿明不知道的是,当杜聿明刚走出门,蒋介石就把主意打到了杜聿明家属的身上。

当时,杜聿明的夫人曹秀清还在上海,蒋介石下令曹秀清务必带着子女和婆婆去台湾,并表示会负责他们全家的生活费和子女的学费。

蒋介石美其名曰,实际上打的什么主意只有他自己知道。而此时,杜聿明还在战场上为蒋介石拼杀。

淮海之战接连失败,国民党军队遭受了灭顶之灾。

1948年11月22日,第七兵团被歼灭后,杜聿明的兵团也被包围,毛主席写信敦促杜聿明投降,杜聿明想到蒋介石对自己的器重,有了杀身成仁的决心。1949年1月,杜聿明部下被全歼,他也被俘虏。

当初,蒋介石在任命时,希望他能成功,如果不能成功也应该杀身成仁。杜聿明也有这个念头,准备了结自己的生命来报答蒋介石。但由于副官夺走了他的手枪,使得他没有机会动手,成为了人民解放军的俘虏。

杜聿明成为俘虏,进入了战犯管理所,可他的家属在台湾的生活很是艰难。因为杜聿明的战败,蒋介石并未履行承诺,他们的生活度日如年。

杜聿明的妻子曹秀清为了生活,只好到一家工厂工作。而大儿子因为生活压力太大而自杀,小儿子被迫辍学,成为了出租车司机。大女儿还好一些,早年到美国留学,遇到了杨振宁,改变了杜家的命运。

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引起了台湾和大陆的注意,一家的命运由此改变。

杜聿明作出一决定彻底让蒋介石恼火

1957年的一天,还在台湾的蔡秀清突然收到了女儿的信件,说道父亲非常惦记她。曹秀清一想到丈夫还活着,她马上给女儿回信:

“快告诉我的老朋友,我和孩子都好,让他不要着急,我非常想见他……”

曹秀清知道,以现在的情况她只能去美国才可能会见到丈夫,于是他像台湾提出了要去美国看望女儿的请求。因为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学奖,蒋介石对杜家也重视了起来。

1958年的一天,宋美龄会见曹秀清,主动说让曹秀清去美国看看杨振宁。听到这个消息,曹秀清喜出望外,她终于能离开台湾了。

可宋美龄接下来的话,却让她很不轻松,宋美龄表示没希望从美国把杨振宁带回来,协助蒋介石反攻大陆。曹秀清当时并未拒绝。

很快,曹秀清获准去美国探亲,限期半年,台湾当局不允许她带任何子女。但当曹秀清到达美国之后,立即退掉了返程的机票。

她再也不想回台湾了,女儿和女婿也为他办理了长久居住证,在美国住了六年。

要知道,曹秀清曾经也是一位共产党员。因此,她知道只有去美国,等待合适的时机去北京。

1959年,杜聿明被特赦后,定居在北京。杜聿明给在美国的曹秀清去信,希望她能来北京定居,共度晚年。

这个时候,台湾方面也知道杜聿明已经出狱,不断敦促曹秀清返台。

国民党看曹秀清根本没有回台湾的意思,于是派人到美国吓唬她:“你对大陆情况不了解,千万去不得,否则悔之晚矣。”可曹秀清仍旧不为所动。

1957年,当杨振宁获奖之后,在周总理的关心下,让杨振宁以岳父的身份给杨振宁和杜致礼带去祝贺。

杨振宁也给杜聿明回信,而在杜致礼的信中,也向父亲说明了这么多年母亲和兄弟姐妹的凄惨生活。

杜聿明听后愤怒不已,心中对蒋介石最后一点感情彻底消失殆尽。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一定要把杨振宁带到大陆来。于是,经过联络,杨振宁首先将岳母安排回到了祖国,和岳父岳母团聚。

送走岳母之后,杨振宁开始准备回国探亲,他等待着机会回国。

1971年,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杨振宁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在上海他见到了自己的父母,之后到了北京,首次见到了岳父杜聿明,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和宴请。

当蒋介石得知杨振宁去了大陆,很是恼火,将全部的怒火发泄在了杜家子女的身上,绝对不允许让他们有任何离开台湾的机会。

1971年和1972年,杨振宁两次回国讲学,周恩来两次接见设宴款待。

1973年暑假,杨振宁和杜致礼第三次回国探亲讲学,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1981年5月7日,为国家统一操心的杜聿明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中共中央为此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可他没能实现自己在世的最后一个愿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非常想见到自己在台湾的四个孩子。

可台湾仍然不愿意放行。他叮嘱妻子和子女为祖国现代化继续作出贡献,早日促成和平统一。

1982年6月,曹秀清和台湾的三个儿女阔别二十多年,终于在香港见面,他们紧紧相拥。

孩子们希望母亲能到台湾度过晚年,可曹秀清仍然不愿意回到台湾,因为她懂得丈夫杜聿明的骨灰在大陆,不能违背丈夫的心愿,做对不起他的事。

因此,在和儿女告别后,曹秀清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北京。1983年,她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晚年的她虽年事已高,但仍然谨记丈夫教诲,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奔波,奉献自己最后的一份光和热。

1 阅读:46

红色记忆录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