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邻居有纠纷就用“震楼器”反击?小心反击不成反而触犯法律!】原本是只有一层楼板之隔的近邻,却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发生矛盾,于是楼下住户便网购了所谓的“震楼器”,对楼上住户进行报复。这样的邻里纠纷该如何解决呢?近期,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法院就公布了这样一起案例,在法院的介入下,这起纠纷得以妥善化解。
因为日常生活噪声与阳台漏水问题,广州的陈女士与楼下邻居王先生产生矛盾,双方互有不满。陈女士称,2021年8月起,她经常在凌晨或中午休息时间被从楼下传来的噪声惊醒。
原告陈女士:一开始就是因为邻里纠纷,然后有矛盾,楼下他们通常都是凌晨开始就开“震楼器”,然后很大声咚咚咚会把我们惊醒,我们深受其害,晚上也睡不了,然后失眠。
经过多次与邻居沟通无果,2022年6月,陈女士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楼下邻居停止对自己的噪声侵害。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法院受理该案后,主审法官对原告陈女士及被告王先生进行了多次庭前调解,并到陈女士家中调查了解情况。
经法院、人大代表、当地居委会以及物业管理公司相关人员对原被告的多次调解及释法,原告陈女士长时间所遭遇的噪声侵害终于停止,双方达成和解,原告陈女士向法院撤诉。
案件主审法官在办案过程中了解到,“震楼器”是一种通过震动、敲击墙体发出噪声,或者播放“机枪声”“猫叫声”等杂音的设备,商家常以“以噪制噪”“反击邻居神器”等作为噱头在网络上进行销售。案件审理过程中,陈女士反映涉案“震楼器”是被告在某电商平台购买。
法院调查发现,所谓“震楼器”及相关产品可在一些电商平台上轻易购买到,许多商家明知“震楼器”的非法用途,仍以非法用途为促销噱头,为使用“震楼器”制造噪声的行为提供便利。
法官介绍,使用“震楼器”人为制造噪声的行为已严重侵害邻居的安宁权。同时,因为“震楼器”对墙体进行高频率的震动和敲击,长此以往,还可能会危害楼体安全。
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法院法官董广绪:整个链条从生产到销售,实际上都是涉及违法的。产品质量法规定不得生产销售可能影响身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的一些产品。如果违反的话,相关的行政机关是可以没收这些产品,并且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处罚,如果情节严重的是要追究刑事责任的。
法官介绍,在平台售卖“震楼器”相关产品的商家不仅涉嫌违反产品质量法,相关带有诱导性的广告宣传有违公序良俗,也违反了广告法的相关规定。
今年4月,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法院向某电商平台发出司法建议书,建议指出,对于出售以非法制造噪声为目的的“震楼器”等设备的网络店铺采取清理、警示、下架、关停等措施;对于有日常用途的蓝牙共振音箱等隐性“震楼器”,应加强对网络店铺经营活动的规范、引导;对于拒不改正的网络店铺,采取清理、警示、下架、关停等措施。
今年6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实施1周年。该法第九条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声环境的义务,同时依法享有获取声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噪声污染防治的权利。
专家表示,故意使用“震楼器”制造噪声的行为,不仅违反法律规定,违背公序良俗,且因噪声的影响范围不可控,还可能殃及无辜。那么遇到类似邻里纠纷,又该如何合理合法地解决呢?
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法院法官董广绪:遇到这种情况的话,我觉得首先是看能否协商,去达到一个互谅互让,如果协商不好的话,可以寻求第三方的介入,比如说街道居委会,还有物业这些去介入,包括公安机关。实在不行,最后的话可以寻求司法救济,千万不要用这种私力救济,最后就是自己有理变成了没理,超过一定限度最后要承担法律后果。(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