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俄罗斯,欧洲大概率是束手无策的,近日,匈牙利总理直言不讳的表示,欧洲已经输掉了俄乌冲突,却不敢于承认。 这位匈牙利总理的话,不过是把许多欧洲人私下里担忧却不敢公开讲出的现实,摆在了桌面上。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经济,而经济问题的核心就是能源。 欧洲为了政治立场,主动放弃了来自俄罗斯的廉价管道天然气,转而只能购买价格高出数倍的美国液化气。 德国的工业象征巴斯夫集团,就因为无法承受本土高昂的能源开销,最终决定关闭部分德国工厂,并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 这种制造业不断外流的现象,导致欧洲的经济增长速度在所有发达经济体中排名末尾,其造成的长期损失远比援助资金的数目要大得多。 经济基础的动摇,直接影响了军事上的支持能力。 德国自己的军火库已经快要见底,甚至到了需要拆解现役部队的装备,才能凑齐援助乌克兰物资的地步。 但与此同时的是,欧盟的高层却还在讨论一个总额高达千亿欧元的援助基金,希望用这笔钱帮助乌克兰继续战斗下去。 但这笔听起来很庞大的资金,面对欧洲几乎陷入停滞的军工生产线,更像是一个无法兑现的政治承诺。 这个宏大计划之所以难以推行,更深层的原因是欧盟内部的意见根本就不统一。 紧挨着俄罗斯的东欧国家,因为自身的安全焦虑,不断要求加大援助力度;而西欧国家则因为沉重的经济压力,更希望能够尽早结束这场消耗。 波兰为了保护本国的农业市场,单方面封锁了乌克兰的粮食过境,这一举动让两国之间曾经亲密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而俄罗斯军队在补充了新兵和获得了来自伊朗、朝鲜的武器之后,其在前线的火力强度不降反升。 反观乌克兰方面,由北约速成训练出的新兵在战场上伤亡巨大,而西方援助的先进主战坦克,也频频成为俄罗斯廉价无人机的攻击目标。 在这样残酷的现实面前,再多的金钱援助,恐怕也只能起到延缓结局的作用,而无法从根本上扭转战局。 在这场棋局中,大洋彼岸的美国,却在这场混乱中成为了事实上的最大赢家。 它一边向欧洲高价出售能源和F-35战斗机等武器,一边通过这场危机,将欧洲的安全与防务更牢固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欧洲的决策者们似乎并未完全看清这一点,依旧在跟随美国的战略节奏,一步步地消耗着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未来潜力。 当欧洲被这场冲突拖在泥潭里的时候,世界的其他地方并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 中国正在推进连接亚欧大陆的“一带一路”,东南亚正在崛起成为新的制造业中心,而美国的战略重心也早已明确地转向了亚太地区。 这场战争让欧洲不仅丢掉了能源的独立性、工业的竞争优势和内部的团结,甚至正在逐渐失去在世界舞台上的关注度和话语权。 匈牙利总理发出的警告振聋发聩,如果欧洲再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困境,那么它输掉的可能不只是一场战争,而是整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