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非得死撑乌克兰?原因很简单:一旦这场战火在乌克兰熄灭,接下来可能就轮到他们自己倒霉了,德国有工厂,波兰有农田,他们心里都清楚,与其让火烧到自家门口,不如现在就全力支持乌克兰,把这场战火挡在边境之外。 欧洲对俄罗斯这种深入骨髓的恐惧,并非今天才出现,在欧洲人的历史记忆里,俄罗斯这个邻居的形象一直很复杂。 只要俄罗斯国力强盛起来,几乎都会向外扩张,这是他们从历史书里总结出的规律。 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苏德战争,给整个欧洲都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那场战争不仅打垮了德军,也让苏联红军的威望达到了顶峰。 紧接着的冷战时期,苏联的军事力量就像一片乌云,笼罩了欧洲大陆几十年。 这种长期的军事对峙,让很多欧洲国家至今都心有余悸。 所以,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必然会冲击现有秩序,这个观念已经成了欧洲的一种本能反应。 但要维持“乌克兰”这道防火墙,代价是极其惨重的。 战前,欧洲的工业命脉严重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超过四成的进口量都来自那里。 战争爆发后,这条能源生命线被切断,直接导致德国等国的工厂因为成本飙升而倒闭。 为了解决能源问题,欧洲只能转头去买美国的高价天然气,这笔买卖让他们本已脆弱的经济雪上加霜,生产成本大幅提高。 与此同时,上百万的乌克兰难民涌入,让德国这样的欧洲国家不堪重负。 德国希望其他成员国能帮忙分担,可大家各怀心思,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 匈牙利总统欧尔班就公开反对欧盟的援乌政策,认为这是在拖垮所有人,斯洛伐克的新总理也明确表态,不会再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 这种内部的分裂,让欧洲的“统一战线”看起来更像是一句空话。 之所以付出这么大代价还硬撑,恰恰暴露了欧洲现在的虚弱。 在军事上,欧洲长期依赖北约和美国,已经失去了独立防务的能力,直到现在,美军依然在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几十个欧洲国家驻扎。 在政治上,欧盟内部也是一盘散沙,英国脱欧后,法德两国还在争夺话语权。 经济上虽然总量不小,但在中美两个大国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欧洲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计划投入8000亿欧元打造自己的防御体系。 但这笔钱什么时候能变成真正的战斗力,还是个未知数。 正是因为自己不够强,他们才更需要乌克兰这道墙来为自己争取时间。 这充分说明,欧洲在支持乌克兰这件事上,决心和行动并不同步。 他们既害怕俄罗斯,又承担不起全力对抗的代价,如今的欧洲就像被架在火上烤,向前一步是深渊,后退一步是悬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