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变脸了,突然宣布全面管制:彻底掐断美国芯片转口到中方的通道? 7月14日,马来西亚政府突然宣布对所有美国产高端AI芯片实施全面出口管制,要求从马来西亚转口的此类芯片必须申请“战略物品贸易准许证”,否则视为违法。 这一政策被东南亚媒体直言是“向美国压力低头”,试图彻底切断美制芯片通过第三国流入中国的通道。 作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关键节点,马来西亚的这一动作绝非偶然。该国承担着全球13%的芯片封装测试份额,英特尔、英伟达等巨头在此设有重要生产基地。 美国此前已多次施压,要求其配合对华技术封锁。今年5月,马来西亚曾计划部署华为昇腾芯片的国家级AI系统,却在一天后紧急撤回声明,正是迫于美方制裁威胁。 此次全面管制政策,更被视为美国“迂回遏华”策略的延续,通过施压盟友构建技术包围圈,试图延缓中国科技崛起的步伐,但这一政策的实际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 一方面,中国半导体产业早已进入“自主突围”阶段。华为昇腾910B芯片性能已超越英伟达H20,国内互联网大厂去年起全面转向国产算力平台,逼得美企降价一半求生存。2025年上半年,中国自主研发的AI芯片市场规模预计突破800亿元,自主可控率达65%。 另一方面,马来西亚自身在这场博弈中也面临两难。该国半导体出口的40%流向中国,2023年对华集成电路出口额达185亿美元。全面管制可能导致当地工厂产能闲置,进而影响其“全球半导体产业重要中心”的战略定位。 值得玩味的是,美国的技术封锁反而加速了中国产业链的闭环。深圳云天励飞发布的DeepEdge10芯片平台,采用全国产化设计,算力覆盖8T至256T,适配鸿蒙系统和主流大模型。 北京后摩智能的存算一体芯片更实现单位面积算力提升3倍、功耗降低90%,打破国外垄断。这些突破意味着,即便马来西亚彻底切断转口,中国仍能通过自主技术满足大部分算力需求。 这场博弈的深层逻辑,实则是全球科技治理体系的重构。马来西亚的政策调整,暴露出中小国家在大国竞争中的无奈——既想享受产业链红利,又不得不承受选边站队的代价。 但历史早已证明,技术封锁从来无法阻挡创新的脚步。正如英伟达CEO黄仁勋所言,美国对华限制是“战略性失败”,因为中国的反制往往比制裁来得更快更彻底。 当中国自主芯片技术突破临界点,那些曾依附于美国技术霸权的国家,终将发现自己站在了历史进程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