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跪也要挨打?叙利亚首都被轰炸,以官员呼吁:消灭朱拉尼政权。 7月16日下午,叙利亚首都核心区域传来的剧烈爆炸声响彻中东,以色列国防军随后发布声明,确认对朱拉尼政权军事总部实施了精准打击。这场突如其来的军事行动,将持续发酵的叙以矛盾推向新的临界点。 此次冲突的导火索,源于叙利亚南部德鲁兹族群与朱拉尼政权的持续对抗。作为叙利亚境内拥有独特信仰体系的少数民族,德鲁兹人长期享有高度自治权,但朱拉尼政权上台后,其武装力量强行进入苏韦达省,与当地民兵爆发激烈冲突。 以色列以“保护德鲁兹同胞”为由介入叙利亚内部争端,在过去48小时内对叙南部军事目标发动密集空袭,甚至将打击范围扩大至大马士革市中心的国防部大楼和总统府。这种突破传统军事缓冲区的行动,被国际观察家视为以色列对叙利亚新政权的战略试探。 面对以色列的军事压力,叙利亚过渡政府的外交努力显得尤为无力。尽管其高层多次通过第三方渠道表达和解意愿,甚至在公开场合释放“全面妥协”的信号,但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明确表示,除非朱拉尼政权立即从苏韦达省撤兵并承认德鲁兹人自治,否则军事打击将持续升级。 这种强硬态度背后,是以色列对叙利亚地缘格局的重新考量——通过扶持德鲁兹武装建立战略缓冲区,既能削弱伊朗在叙影响力,又能为戈兰高地的长期控制提供法理依据。 值得关注的是,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并未因国际社会的呼吁而收敛。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已对大马士革的空袭表示“严重关切”,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也敦促双方停火,但以军在敷衍表态后仍继续推进打击行动。这种“选择性倾听”的策略,暴露出以色列在中东事务中的单边主义倾向。 更耐人寻味的是,朱拉尼政权在遭受重创后,其内部权力结构出现裂痕,部分派系开始秘密接触以色列寻求政治庇护,这进一步加剧了叙利亚局势的不确定性。 从历史维度审视,此次冲突实为以色列“安全区”战略的延续。自2024年叙利亚政局剧变以来,以色列已通过310余次空袭摧毁叙境内70%以上的战略军事设施,并在戈兰高地周边建立非军事化缓冲区。 这种“以炸促和”的模式,旨在将叙利亚南部纳入以色列的战略控制范围,同时为可能的政权更迭铺路。而朱拉尼政权作为曾经的极端组织转型实体,其治理能力的缺失和暴力镇压行为,恰好为以色列的军事干预提供了舆论借口。 当叙利亚民众在空袭警报中寻找避难所时,国际社会的调解努力仍在艰难推进。联合国叙利亚问题特使正穿梭于大马士革与耶路撒冷之间,试图搭建对话平台,但以色列“消灭朱拉尼政权”的公开呼吁,无疑为和平进程蒙上阴影。 叙利亚在这个被战火炙烤的国度,下跪的哀求终究抵不过导弹的呼啸,而强权逻辑下的和平,注定只是短暂的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