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为什么世界上改革开放只有中国能成功,就因为毛主席多做了一步。世界上有不少国家都进

为什么世界上改革开放只有中国能成功,就因为毛主席多做了一步。世界上有不少国家都进行过改革开放,但其中能顺利进行下去,并且取得出色成就的唯有中国,有人说这跟毛主席当初的一个决策有关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家的工业底子薄得可怜。1949年的中国,城市里的工厂大多是些小作坊,生产点纺织品、简单日用品,内陆更是啥也没有。 毛主席把重工业放在首位,1953年启动“一五计划”。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把每一分钱都攒下来投到工业里。苏联援建了156个大项目,鞍山钢铁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一批骨干企业陆续上马。 到1976年,中国已经能造汽车、飞机,钢产量从几十万吨涨到几千万吨,石油基本自给,还搞出了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这些尖端玩意儿。这工业底子,硬是从零开始攒出来的。 更厉害的是“三线建设”。1964年,国际局势紧张,毛主席提出“备战备荒”,把工业重心往内地山区搬。这不是简单搬几家工厂,而是全国范围内的大动作。 数千家工厂、科研院所迁到四川、贵州、陕西这些深山老林里。铁路、公路跟着修过去,把以前连路都没有的偏远地方连了起来。 攀枝花从荒山变成钢铁重镇,西北的军工企业也扎下根。这些布局,当时是为了安全,可后来却成了改革开放的“弹药库”。没有这些,沿海特区、乡镇企业哪能那么快冒出来? 为啥说这一步棋关键?看看别的国家就明白了。苏联工业很强,但重工业独大,轻工业和农业拖后腿,老百姓日子过得苦,改革一启动就乱了套。 东欧国家学苏联,经济结构也不平衡,市场化后顶不住压力,经济一蹶不振。拉美国家更惨,靠借外债搞发展,地基不牢,债务一压就垮,社会还动荡。 中国不一样,毛主席先给国家铺了个结实的工业底子,国企、铁路、公路、技术工人,一个不少。这就像盖房子,先把地基打牢,后面才能建高楼。 “三线建设”不光是搬工厂,还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那个年代,工厂里不光生产东西,还办技术学校。工人们白天干活,晚上学技术,啃外文资料,琢磨图纸。 到1970年代,中国有了几千万产业工人和工程师。这帮人,改革开放后直接成了中坚力量。深圳刚建特区时,很多电子厂的技术骨干都是从内地国企调过去的。 他们懂技术、会管理,带着新工人干活,流水线很快运转起来。没有这群人,外资来了也只能干瞪眼,毕竟工厂不是光有钱就能建起来的,工人也得有技术底子。 再说改革开放。1978年,邓公推动家庭联产承包,农民种地积极性爆棚,粮食产量蹭蹭往上涨,几亿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 这么多人往哪去?正好当时工厂和乡镇企业需要人手。乡镇企业像雨后春笋,全国冒出上千万家,生产衣服、鞋帽、小家电。 这些东西不花哨,但便宜耐用,成了出口创汇的主力。1980年代,深圳港口集装箱堆得像小山,货轮一艘接一艘,把“中国制造”送往全世界。出口额从1978年的不到100亿美元,到1990年代飙到几百亿,这速度,全球都看傻了眼。 之前打下的底子,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大作用。鞍钢的钢材源源不断,支撑了特区的高楼建设;长春一汽的技术扩散开,带动全国汽车产业;攀枝花的资源成了工业的血脉。 铁路公路四通八达,货车跑得飞快,把物资从内地运到沿海。国企改革也稳扎稳打,钢铁、能源、军工这些命脉行业始终抓在手里,不像有些国家急着私有化,把家底都卖光了。中国的改革,是在扎实的基础上搞市场化,既学了西方的经验,又没丢自己的根。

评论列表

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
2025-07-19 01:06
分析的太有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