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熊德龙1947年出生在印尼,父亲是荷兰人,母亲是印尼人,刚出生没多久就被丢在孤儿院门口。两岁时,广东梅州的客家夫妇熊如淡和黄凤娇收养了他。这对夫妇靠一家小面馆糊口,日子过得紧巴巴,已经有了三个养女,还决定再养一个儿子。他们给孩子取名“德龙”,希望他长大能有好品德。家里穷,熊德龙小时候穿的都是补丁衣服,吃的也简单,但养父母从没让他辍学。晚上,养母教他认汉字,讲客家老家的故事,养父攒钱买来《论语》让他读。学校里,他因为长相不同常被嘲笑,但养母总是护着他,让他心里憋着一股劲,要有出息。 16岁那年,面馆被一把火烧了,家里彻底没辙,他主动辍学去海绵厂干活,手上磨出厚茧。18岁,他借钱开了小厂,养父母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当了支持他。厂子刚有点起色,又被大火烧光,他没放弃,带着养父母卖房凑来的钱跑到沿海做生意。先是倒腾烟酒,后来搞房地产,脑子活,干活拼命,慢慢成了跨国大老板,生意做到美国、加拿大,涉及酒店、报纸等好多行当,到30岁已经有了16家工厂。 1978年,他第一次回到梅州,看到养父母的家乡,觉得跟这片土地有割不断的联系。从那以后,他开始往中国捐钱,4个多亿砸在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上。1984年,他拿出2100万给嘉应学院建了德龙会堂,让梅州的孩子有更好的地方读书。后来又捐钱修了嘉应大桥、剑英纪念大桥,还建了梅县人民医院的凤庚楼,方便乡亲们出行和看病。他没只盯着梅州,还跑去贵州、云南,捐建了几十所希望小学,让偏远地区的孩子能上学。他还掏钱送2000多个基层干部出国学管理,帮他们开眼界,带技术回来。 他不光捐钱,还想让世界知道中国的好。1993年,他买下美国《国际日报》,专门登中国发展的新闻和客家文化的故事。1995年,他在洛杉矶搞了场国庆升旗仪式,万人聚在一起,五星红旗升起来,直升机拉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横幅飞过天,场面特别震撼。他还推动中印交流,当印尼文化旅游部的宣传大使,组织中国艺术团去印尼演出,促成不少中印贸易合作,带着印尼企业家到中国看市场,介绍发展机会。 2000年后,他还在继续捐钱,2020年拿出500万设了梅州奖教金,每年给优秀老师发100万,鼓励他们好好教书。他的贡献得了不少认可,拿过“全球客商杰出贡献奖”和“广东友谊奖”,22个城市给他发了荣誉市民证书,8个省请他当经济顾问。在深圳大埔商会,他用客家话开玩笑,说自己算半个大埔人,大家都乐了。如今,他快80岁了,头发白了,但还在为中印交流和慈善忙活,办公室里挂着养父母的照片,旁边是他跟中印两国人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