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千年死局,英布除了反,他真的别无选择吗?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在六县举起反

千年死局,英布除了反,他真的别无选择吗?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在六县举起反旗,率淮南之兵与刘邦的中央军展开决战。 这场叛乱的结局是必然的英布兵败被杀,头颅传至长安。 后人谈及此事,多叹英布“自取灭亡”,却少有人问:当韩信还尸骨未寒,彭越的肉酱已送到淮南,这位曾与项羽一同踏破咸阳的猛将,除了反叛,真的还有别的路可走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看清英布面前的“死局”。 英布本是项羽麾下最锋利的刀,他打仗也最像霸王,巨鹿之战,率万余楚军先渡漳水,断秦军粮道,为项羽“破釜沉舟”奠定胜基;新安城外,他奉项羽令坑杀二十万秦降卒,双手沾满鲜血。 鸿门宴后,又是他率军攻破函谷关,替项羽打通进入咸阳的门户,彼时的英布,是项羽最信任的“九江王”,与钟离眜、龙且并称“楚营三杰”。 可他最终叛楚归汉! 刘邦称帝后,封他为淮南王,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成了与韩信(楚王)、彭越(梁王)并列的异姓王。 此时的英布,以为自己赌对了他抛却了楚营的旧恩,换来了淮南的疆土,总算能做个安稳王爷。 但他没看透刘邦的帝王心术,刘邦要的不是“共天下”,而是“家天下”。异姓王的存在,从一开始就是汉朝的“心腹之疾”——这些人手握重兵,据有千里之地,且都曾是“逐鹿天下”的枭雄,一旦刘邦驾崩,孱弱的刘盈(汉惠帝)根本镇不住他们。 削平异姓王,不是刘邦的“一时兴起”。 第一个倒下的是韩信。 公元前196年,刘邦伪游云梦,擒获楚王韩信,废为淮阴侯,软禁于长安。 五年后,吕后以“谋反”为名,将韩信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其三族。 消息传到淮南,英布正在打猎,闻言“心恐”他与韩信同为“不世出之将”,韩信的结局,像一把悬顶之剑,让他夜不能寐。 紧接着是彭越。 公元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召彭越出兵,彭越称病,只派部将前往。刘邦大怒,遣使斥责,彭越恐惧,想亲自谢罪,却被部将劝止:“往则必擒,不如反。 ”彭越没反,只是继续称病,结果被刘邦以“谋反”罪名逮捕,废为庶人,流放蜀地。走到郑县时,恰逢吕后从长安来,彭越向吕后哭诉冤情,求归故乡昌邑。 吕后假意应允,带他回洛阳,转头就对刘邦说:“彭越是壮士,流放蜀地必为后患,不如杀之。” 于是,彭越被诛三族,其肉被剁成肉酱,分赐给各诸侯王包括淮南王英布。 韩信与彭越并非隔了一年被杀,两人其实死于同一年,前后相隔不过数月。 当彭越的肉酱送到淮南时,英布懵了,他看着那碗散发着血腥气的肉酱,无言以对。 此时的英布,面前似乎有几条路可走: 其一,主动交权,卸甲归田。可韩信早已交出楚王印,被降为淮阴侯,最终仍难逃一死,彭越的封地远小于淮南,兵力远弱于英布,温顺如绵羊,照样被剁成肉酱。 刘邦要的不是“放权”,而是“绝后患”个能率数千人搅动天下、曾随项羽灭秦的猛将,即便手无寸铁,在刘邦眼中仍是“隐患”。不可行。 其二,隐忍待发,寄望刘邦仁慈。可刘邦的“仁慈”,只给同姓子弟。他曾杀丁公(项羽部将,曾放刘邦一马),理由是“丁公为臣不忠”;他曾囚萧何,只因萧何“民望太高”。 对异姓王,他从无手软。更何况,刘邦此时已年迈,吕后正一步步掌控朝政,而吕后的狠戾,连韩信、彭越都承受不起,英布又怎能指望这个女人会放过自己? 其三,率部逃亡,投奔匈奴或南越。可英布的根基在淮南,麾下将士多是江淮子弟,若弃地逃亡,人心必散,沦为丧家之犬。 匈奴虽强,却未必容得下一个曾助刘邦灭楚的“叛徒”;南越王赵佗虽割据一方,却也不敢公然收留汉朝的叛王刘邦若遣使问责,赵佗为自保,定会将英布的首级献上。逃亡,不过是换个死法。 其四,俯首认罪,入朝请死。这更是自取灭亡。韩信入朝被擒,彭越入朝被诛,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刘邦要的不是“认罪”,而是“消失”,入朝只会让自己像彭越一样,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他召集部将时说:“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诸将独吕后出,我畏之耳。” 这话看似傲慢,绝境中他可能想刘邦年迈,未必亲征;他怕的不是刘邦,是那个能轻易诛杀韩信、彭越的吕后。 他想趁刘邦病重、吕后尚未完全掌控兵权时,奋力一搏,或许能杀出一条生路。 可惜,他算错了刘邦的决心。刘邦拖着病体,亲率大军出征,最终将他击溃。 英布在逃亡中被长沙王吴臣诱杀吴臣是他的内弟,却最终成了送他上路的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