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患癌却能活到98岁,季羡林告诫:人到晚年,拖垮身体最快的方式,不是抽烟、喝酒,而是常做这2件事情。 季羡林出生于1911年,山东省清平县人,早年家境贫寒,食不果腹,身体基础并不好,他从小体弱多病,却通过不懈努力,成为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和作家,精通12国语言。 留学欧洲后上世纪40年代回国,长期在北京大学任教,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尽管一生经历坎坷,他笑对人生,活到98岁高龄,于2009年7月11日上午在北京逝世。 季羡林一生从不闲着,即使退休后,也保持高强度脑力劳动,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思维敏捷,他从小喜欢跑步,即使年过古稀,仍坚持运动,他的“不锻炼”并非完全不动,而是顺其自然,不刻意追求剧烈活动。 他避免大脑闲置,通过持续学习和创作,防止退化,晚年他仍在医院坚持写作和思考,从不让自己无所事事。 许多人问他长寿秘诀,他笑答顺其自然,但实际是通过忙碌保持活力,如果晚年闲着没事干,大脑会加速退化,因为缺乏刺激认知功能会衰退更快,导致记忆力减弱、反应迟钝,甚至增加痴呆风险。 季羡林的实践证明保持大脑活跃是长寿关键,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一生没有停止学习,即使体弱多病,也通过阅读和研究填充时间。 他的饮食注重平衡,不挑食从不依赖保健品,而是靠精神充实延缓衰老,晚年住院期间,他把医院当成家,继续学术工作,避免了闲置带来的退化。 如果老人退休后整天无所事事只守着重复的生活,大脑神经连接会逐渐弱化,身体机能随之下降,季羡林强调养生无术是有术,就是不让大脑闲着,通过兴趣和目标维持活力,他的高寿并非天赐,而是通过忙碌对抗退化,即使面对疾病,也保持积极状态。 季羡林晚年虽多灾多病,却始终保持豁达心态,他认为人到晚年最忌讳的就是心里老是嘀咕那些过不去的事,他一生经历过无数波折,早年贫困留学期间面对异国艰辛,回国后又遇社会动荡,但从不让自己沉浸在负面情绪中反复纠缠。 他把精力放在学术研究和写作上,著作等身名扬四海,在医院生活期间,即使90多岁高龄,面对心肌衰竭和骨髓炎等疾病,他仍视医院如温暖的家,甚至开玩笑说要活到150岁,显示出不嘀咕的乐观,这种心态并非天生,而是他有意培养的结果。 他告诫大家晚年如果总在心里反复念叨过去的遗憾、家庭琐事或身体不适,就会像慢性毒药一样侵蚀健康,消极情绪会破坏心理平衡,进而影响生理机能,导致免疫力下降、睡眠障碍增多,甚至加速慢性病的发生。 季羡林的弟子蔡德贵教授认为,季老的长寿得益于他创建的一套长寿体系,其中豁达不计较是核心,避免了情绪对身体的拖累。 季羡林的“三不养生法”中,“不嘀咕”强调顺其自然,不为小事纠结,养生之道形形色色,有些互相对立,但关键在于心态平和,不让负面想法反复循环。 那些长寿老人有的吃素有的嗜荤,有的好动有的好静,但共同点是心态开朗,不嘀咕,季羡林自己就是这样,晚年和家人的关系并不融洽,但他不把这些事挂在心上,而是专注于学术和生活。 如果晚年常嘀咕,身体会更快衰退,因为情绪压力会干扰内分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季羡林通过不嘀咕,保持了思维敏捷,即使高龄仍每天有做不完的事。 他的生活简朴,早餐一杯牛奶一块面包,有时加把花生米,午餐晚餐以素菜为主,没有特别的养生之道,却靠心态长寿,晚年健康不止于饮食运动,更在于心理调节,避免嘀咕带来的消耗。 季羡林的养生之道在于心态和行动的统一,他一生多灾多难,早年贫困,晚年住院多次,却活到98岁,靠的就是不嘀咕和不闲着,不嘀咕让他避免情绪拖累,不闲着让他大脑保持活力,这比抽烟喝酒更隐蔽,却更易拖垮晚年身体。 季羡林的“三不主义”并非否定运动或饮食,而是强调自然状态下避免负面习惯,例他不刻意锻炼,但坚持日常活动,不挑食但注重简朴,不嘀咕则是心理核心,他的弟子和后人认为,这套方法让他在多病中长寿。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信息:海峡网(季羨林《心安即是归处》:“人到晚年,拖垮身体最快的方式,不是抽烟、喝酒,而是常做这2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