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老兵麦克琼斯说:“在朝鲜战场上当中国志愿军士兵拨出刺刀,冲出来肉搏战的时候,他们不是想打赢你而是要和你同归于尽”。 他还说:“日本兵拼刺刀很利害但和志愿军士兵不是一会事,日本兵讲究拼刺、战术配合的。那志愿军只要刺刀一亮,是拿命换命的,当你刺向他的时候他躲都不躲反而直接用刀刺向你的要害部位,你说美军那个不懵圈? 麦克琼斯这话可不是随口感慨,他的战地日记至今还能查到佐证。 作为太平洋战场的近战格斗专家,他打过日军的“板载冲锋”,还当过拳击教练,原本压根没把志愿军放在眼里。 1950年他重新入伍入朝,满心以为能复刻太平洋战场的胜利,结果第一次遭遇白刃战就被戳伤大腿。 志愿军哪是喜欢拼刺刀?纯粹是装备差距大到没法选。 美军一个步兵师就有近200辆坦克、300门火炮,汽车快4000辆,而志愿军一个5万人的军,坦克飞机几乎为零,火炮总共才108门。 人均子弹不足20发,步枪大多是抗战时期的缴获品,射程精度远不如美军的M1加兰德步枪。 远距离对抗等于送死,只能靠肉搏战打乱美军的火力优势。 日军拼刺有专门的《剑术教范》,讲究三人一组互相掩护,刺挡拨都有章法,本质还是想赢了保命。 志愿军没这么多战术讲究,心里就一个念头:守住阵地,不让美军打过鸭绿江。 特等功臣王占山在金城战役里,身中38枪仍坚守阵地4天4夜,子弹打光了就亮刺刀肉搏,硬是打退美军38次进攻。 还有“三八线尖刀英雄连”的战士们,18小时穿插150华里,连续战斗10次,好几次都是靠拼刺刀拿下阵地。 这些士兵里,有刚放下锄头的农民,有告别课堂的学生,还有像毛岸英这样主动请缨的革命后代。 他们不是不怕死,是知道身后就是祖国,退一步就意味着家乡可能遭战火。 麦克琼斯在日记里写过,他见过一个志愿军战士,刺刀插在美军士兵身上,自己胸口也被弹片划开大口子,手里还攥着半块冻土豆。 这哪是蛮干?是被逼到绝境后的绝地反击。 当一支军队没有足够的武器、没有充足的后勤,只能靠信念支撑时,这种“拿命换命”的拼杀,就是最壮烈的爱国表达。 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专门训练过应对日军拼刺,还配了近战手枪和冲锋枪,可面对志愿军的决绝,这些准备全没用。 后来联军里的土耳其部队、澳大利亚部队,都试过和志愿军拼刺刀,最后全被打得狼狈撤退。 不是志愿军天生好战,是他们守护的东西太珍贵——刚从战乱中安定下来的家国,容不得再遭践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