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时候真会觉得,物理学是不是不存在了。发动机热效率这个参数,和一台车的油耗高低息息相关。为了把发动机的热效率从30%提升到40% ,全球的汽车工程师花了50年。此前的工程师们燃尽了所有手段,也就只能让量产汽油发动机的热效率做到45%。但是近一两年,新车们特别是国产混动新车的发动机热效率,开始坐火箭似的上飙。现在没有个46%甚至是48%都不好意思出来宣传了。。。现在的热效率数字已经变得和前一阵的风阻系数很像了,很多路数不正的车企为了数字好看,在测试中掺杂了不少猫腻。不仅让原先的核心技术指标变成了营销上的数字游戏,还让真正下功夫钻研热效率的厂家变得吃力不讨好。就跟咱们读书的时候考试似的,十次考试差评君有一回发挥超常拿了90分,剩下九次都60多分,我就逮着一次超常发挥的成绩大吹特吹。同理,车企宣传的所谓最高热效率,这只能说明发动机在某个时间达到了某个热效率,并不能反映发动机的真实水平。若数值不真实,则攀比无意义。人们不是一定要买一台啥啥都是第一的车型。1%的热效、eq率提升也远没有做好品控来的重要。我也真心希望,某天能有车企在发布会上大大方方的说出自己的综合热效率,并告诉大伙最高热效率的局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