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出生的艾跃进曾说过:“让工人下岗,还要人家从头再来,你们为什么不从头再来呢?”说得好!为什么让三千万国企工人从头再来?为什么你们自己不从头再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时,韩国大宇汽车破产,管理层集体降薪70%与工人共渡难关。反观同期中国国企改革,部分企业领导一边让工人下岗,一边给自己配专车。 更值得对比的是德国经验,2008年金融危机,大众汽车实行"4天工作制"代替裁员,政府补贴短时工资。而我国当时采取"买断工龄"政策,很多20年工龄的工人仅获2万元补偿,不够支付子女一年大学费用。 根据人社部2001年统计,下岗工人再就业率仅30%,且多数流向环卫、保安等低薪岗位。更残酷的是年龄歧视:40岁以上下岗工人再就业成功率不足15%,而这个群体恰是负担最重的中年一代。 艾跃进质疑的核心是责任共担,2000年审计署报告显示,某破产纺织厂高管在倒闭前突击发放奖金,而普通工人连安置费都被拖欠,这种"精英免损"现象,暴露出改革代价承担的不公。 更值得深思的是"旋转门"现象,某省机械厅官员主导下岗分流后,转身出任民营化企业董事长,年薪翻十倍。而被他"分流"的工人,正在人才市场挤破头争抢月薪800元的岗位。 波兰"休克疗法"时期,政府设立工人持股计划,使下岗职工获得企业20%股权。俄罗斯私有化则发行"股权证",虽存在缺陷但确保形式公平。反观我国MBO(管理层收购)过程中,常出现资产评估缩水、暗箱操作等问题。 更成功的是新加坡模式,裕廊工业区转型时,政府成立技能再培训局,提前三年对工人进行智能制造培训,实现"转岗不下岗"。这种前瞻性布局,值得深思。 艾跃进作为军事学者,其观点暗合军队改革经验,1997年百万大裁军时,军官转业实行"指令性安置",师团职干部直接任地方局级领导。而国企技术骨干下岗后,多数只能自谋生路。 更鲜明的对比是待遇保障,退伍士兵可获得退役金、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而同期下岗工人连失业保险都难以足额领取。这种制度设计的差异,反映不同群体的保障力度。 下岗潮的阴影延续至今,社科院2025年研究显示,下岗工人子女的高等教育率比同龄人低18%,"寒门难出贵子"现象在该群体尤为突出。这种代际影响,不是简单经济补偿能弥补的。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模具制造、精密铸造等技艺因老师傅下岗而失传,如今需高价从德国引进技术。这种人力资本损耗,对国家工业根基造成不可逆伤害。 下岗潮加剧了东西部差距,上海纺织工人下岗后,多转入服务业;而抚顺煤矿工人离开矿区,几乎失去生存技能。这种区域差异,导致东北人口十年流失1000万。 严重的是城市凋敝,本溪、鹤岗等工业城市,因下岗潮导致消费萎缩,商业生态崩溃。这种"城市收缩"现象,比个体下岗更难扭转。 2005年后我国完善社保体系,实为对下岗潮的反思,但根据2025年人社部报告,当年下岗工人养老金仍比同期退休职工低40%,这种历史欠账仍需弥补。 更关键的是制度创新,德国"短时工作制"、日本"员工共享计划"等新型保障模式,值得当前应对产业升级时借鉴,毕竟,人工智能时代可能带来新一轮岗位革命。 艾跃进质问的本质是改革伦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指出:转型成本应全民共担,而非弱势群体独扛。我国股市设立国有股转持社保基金,正是对这种理念的回应。 但历史欠账仍需正视,2025年两会期间,仍有代表建议提高下岗退休人员医保报销比例。这说明,公平问题需要持续修复。 当前推进共同富裕,可视为对历史问题的回应。浙江"山海协作"工程中,安排发达地区企业定向招聘老工业区工人,是值得推广的模式。 根本的是技能重塑,工信部2025年计划培训100万产业工人向智能制造转型,这种"前置性投资",避免重蹈下岗潮覆辙。 西方媒体常将下岗潮曲解为"制度失败",却忽略其背景是全球化产业转移。实际上,美国铁锈地带同样经历制造业岗位流失500万,但失业救济仅能维持基本生存。 更需明确的是性质差异。中国下岗潮是在保持社会稳定前提下进行的结构性调整,而非拉美式的"新自由主义休克"。这种本质区别,决定最终结果的不同。 艾跃进之问,问出的是改革的良心。当下我们推进高质量发展时,更需要记取下岗潮的教训:任何改革都应以人民为中心,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历史从不重复,但会押韵。在人工智能革命前夜,如何避免新的"下岗潮",需要更智慧的制度设计。毕竟,这次可能不仅是工人需要"从头再来"。 MCN双量进阶计划 主要信源:(红歌会网——艾跃进与成都工人交流: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文字版上集);民族复兴网——沉痛悼念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艾跃进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