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林水产省近日宣布,2026年度主食用大米产量目标定为711万吨,较2025年减少37万吨。当前日本5公斤大米零售均价约合人民币200元,部分新米超5000日元,看似雪上加霜的决策,实则是多重考量下的理性调整。 此次减产并非自断口粮,2025年日本大米产量748万吨,国内年消费量仅680万吨,库存远超安全储备线,且可通过进口补充——2025年从泰国、越南进口120万吨大米,关税仅3%,成本比本土米低六成。减产核心是优化产业结构:稻农平均年龄67岁,30岁以下从业者不足1%,老龄化导致零碎耕地生产成本高企,减产可集中资源保障优质米生产,同时将闲置耕地“退稻还田”。 背后兼具粮食安全与地缘博弈考量:日本吸取韩国曾遭大米禁运的教训,通过《粮食安全保障法》维持95%以上主粮自给率,进口米主要用于工业加工;同时以减产消化美国大米进口配额增量,巧妙回应美方诉求。此外,日本通过“分级定价”策略推动大米高端化,优质米限产提价,出口中国的高端米均价为泰国香米的5倍。 此举也存在风险,老年群体食品支出中大米占比已翻倍,青年劳动力短缺问题亟待解决,日本将推出补贴计划保障青年稻农收入。对我国而言,其“产量-库存-进口-加工”全链条保障体系,以及农产品高端化路径,可为五常大米等特色品种提供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