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宣布了,11月12日消息,印度造船厂SDHI近日与挪威RederietSt

萧兹探秘说 2025-11-14 11:34:01

印度宣布了,11月12日消息,印度造船厂SDHI近日与挪威Rederiet Stenersen公司签署了一份意向书,将建造6艘18000载重吨的化学品运输船,合同总价值约为2.2亿美元。 在全球造船业被中日韩牢牢攥着93%份额的当下,印度这波操作属实让人意外。要知道2025年印度造船业全球占比才0.06%,排名在19到22位之间打转,造船成本比中日韩高出25%到30%,中国造船产能更是达到印度的884倍。 放在以前,印度自己的远洋货轮都得靠进口配件拼凑,如今居然能拿下欧洲公司的化学品运输船订单,还是技术要求不低的型号,这背后显然是憋了好几年的功夫。 挪威这家Rederiet Stenersen公司也不是随便找个厂子凑数,总部在卑尔根的他们专门做化学品海上运输,船队规模都在13000到18500载重吨,常年跑北欧航线。2024年欧洲化工产业回暖,化学品运输需求跟着涨,可本土船厂产能不足、报价太高,中日韩的高端造船订单早就排到了2027年,交货周期根本赶不上他们扩充船队的节奏。 印度SDHI刚好踩准这个节点,报价比中韩船厂低一截,还承诺船只用LNG动力,完全符合IMO 2025年环保新规,碳排放能比老船少30%,正好戳中欧洲公司对环保合规的硬性要求。 SDHI能接住这单,靠的不是运气。这家船厂前身是1997年成立的Pipavav船厂,2020年还陷入经营困境被监管,2024年被SDHI接手后才翻身。新东家直接砸钱改造,盘活了印度最大的干船坞,搞出专用海上工程船坞,10000吨的重型模块都能搞定。 更聪明的是他们没闭门造车,直接跟韩国三星重工合作搞设计和生产管理,又牵手荷兰Royal IHC专攻高技术船型,等于把欧洲和韩国的造船经验搬到了印度,解决了以前技术不过关的老毛病。 这背后离不开印度政府的全力助推。莫迪政府早就把造船业当成“海洋雄心”的核心,2021年推出“印度海事愿景2030”,2025年又批准7000亿卢比财政激励计划,打造海事产业价值链。政府给船厂发直接补贴,把大型船舶归为“基础设施资产”,让船厂能拿优惠融资,还延长造船优惠政策10年,简化备件进口海关流程。为了拉外资和技术,还计划去日韩、北欧搞路演,目标2030年造船业全球排前十,2047年跻身前五。 对印度来说,这2.2亿美元订单不只是一笔收入。6艘船的建造能带动本土钢材、导航设备、发动机配件等上下游产业,解决几千人就业。而且这是印度首次批量承接欧洲标准的化学品运输船订单,这种船对防腐、货物兼容性要求极高,以前都是中日韩的天下,现在印度能中标,等于拿到了高端市场的入场券。有了这个样板,后续欧洲其他航运公司可能跟风下单,印度造船业说不定能打开北欧市场缺口。 当然也不能吹得太离谱,这2.2亿美元在全球造船市场里就是块“小蛋糕”,跟几十亿美元的集装箱船订单比不值一提。而且印度造船业还有不少难题,熟练技术工人短缺、关键部件依赖进口、供应链不完善,能不能按时按质交付还不好说。但不管怎么说,这单生意是实打实的突破,从以前造简单货船到拿下欧洲高端订单,能看出印度的野心和进步。 说到底,这就是各取所需的双赢买卖:挪威公司花小钱办大事,赶在需求旺季拿到环保新船;印度则借机会练了兵、打了广告,验证了产业扶持政策的效果。接下来就看SDHI能不能守住质量和交付时间,只要这6艘船不出岔子,印度造船业的国际话语权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现在全球都在搞绿色航运,印度要是能抓住这个风口,说不定真能从中日韩垄断的市场里,硬生生挤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

0 阅读:44

猜你喜欢

萧兹探秘说

萧兹探秘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