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之乱”平息,海盗归还安世半导体控制权,虽说我们赢了,可有件事意难平,那帮吃里扒外、助纣为虐的洋高管,该怎么清算? 这场闹剧的起点要从 2025 年 9 月说起。美国推出 “50% 穿透规则”,将出口管制延伸到闻泰科技持股超 50% 的安世半导体,第二天荷兰政府就搬出 1952 年冷战时期几乎不用的《物资供应法》,以 “国家安全” 为由冻结安世全球运营。 更离谱的是,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在未庭审的情况下,直接暂停了中方 CEO 张学政的职务,把股份交给第三方托管,而推动这一切的,正是安世内部三名外籍高管。 荷兰籍首席法务官 Ruben Lichtenberg、德国籍首席财务官 Stefan Tilger 和首席运营官 Achim Kempe,这三人拿着中方支付的高薪,享受着中企注资带来的发展红利,却在关键时刻捅了最狠的一刀。 荷兰政府下达冻结令的第二天,他们就联合起诉,要求剥夺中方管理权,还配合荷兰当局推动股权托管,成了夺权行动的 “急先锋”。 要知道,闻泰科技 2018 年花 332 亿元收购安世后,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到 2024 年 10 月安世已还清所有债务,2025 年上半年营收占闻泰总营收超三成,这些成绩里本就有中方资本和管理的功劳。 更过分的是,夺权后他们还跟着上演 “恶人先告状”。10 月 31 日,安世荷兰总部在他们主导下,暂停向中国东莞工厂供应核心晶圆,导致全球供应链动荡,却反咬一口说中方 “擅自使用印章”“不遵守治理框架”,甚至要求中方先支付采购费才恢复供货。 可实际上,过去双方结算从未有过争议,是他们先借行政手段夺权,又拿供应链当筹码施压,完全背离了商业伦理。 这些行为可不是简单的 “站队” 那么简单。根据荷兰企业法庭的裁定记录和经济事务部的沟通纪要,早在 6 月 5 日,荷兰官方就已告知安世高管美国可能出台 “穿透规则”,这意味着这三位高管很可能提前知晓后续行动,却隐瞒不报,反而在关键时刻配合外部势力夺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专家指出,他们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对企业的忠实义务,更在客观上成了美国 “以芯制华” 战略的帮凶,导致安世中国工厂停产,全球车企面临芯片短缺危机,采埃孚、欧摩威等巨头都得紧急求中方豁免出口限制。 现在控制权虽已收回,但对这些洋高管的追责难题摆在面前。从法律层面看,他们的行为发生在荷兰,当地司法程序此前明显偏袒本土势力,要追究刑事责任难度不小。 但民事追责并非没有路径,闻泰科技可依据劳动合同和公司法,起诉他们违反忠实义务,要求赔偿因停产、供应链动荡造成的损失。安世 2025 年上半年营收超百亿,停工一个月的损失就可能达数十亿,这些都可向失职高管追偿。 行业里也有不少可参考的先例,中企收购海外企业后,若外籍高管存在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可通过国际仲裁要求赔偿,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限制其职业发展。这三位高管在半导体行业深耕多年,一旦被列入失信名单,未来很难再进入主流企业担任要职,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惩戒。 更重要的是,这场风波也给中企海外并购敲了警钟。后续可在公司章程中明确高管忠实义务条款,设置更严格的离职审计和追责机制,避免再出现 “养虎为患” 的情况。 安世之乱虽已平息,但对那些吃里扒外的洋高管,该有的清算不能少,这不仅是为企业挽回损失,更是对商业伦理的维护,对跨境并购中中方权益的保护。 荷兰当初的单边行动,既想讨好美国,又想保住自己的利益,可忘了全球产业链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方能占据主动,靠的不是嘴仗,而是“造得出、供得上”的硬产能,这才是真正的话语权。现在荷兰主动上门磋商,是形势所迫,也是必然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