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回自己的国家!”11月11日,上海,2名外国人骑共享单车上高架,一人淡定的坐在高架上,另一人则在拥挤的车流中为他拍照,丝毫不管是否影响到交通,更过分的是,当外国人看到有人拍他的时候,竟然还对着镜头比耶!网友:看着像印度人。 最近网上炸开锅的那张视频,估计很多人都刷到过:在城市高架桥上,车流像灌满了的水管一样挤得动弹不得,两名外国小哥却骑着共享单车混在车阵里。 更离谱的是,他们还不慌不忙地停在车道中间,一个蹲着摆“剪刀手”,另一个举着手机给他拍照,两个人兴奋得像发现了新景点。 这画面冲击力实在太强,司机看傻了眼,顺手拍下来传到网上,一下就把网友们的情绪点燃了。 大家的第一反应几乎都一样:这不是闹着玩,这是把命往车轮底下送!高架是机动车快速行驶的地方,车速只要稍微上来一点,后车没反应过来,那就是一场大事故。 但是这件事,很快就被讨论成了比交通违法更大的问题——这俩人到底是没看懂规则,还是压根就不想管? 有网友猜他们可能是印度人,第一次见中国的高架、城市、车流,觉得新鲜好玩,想来个“到此一游”的大片。 甚至当周围车辆有人录视频时,他们还笑眯眯地挥手,完全没表现出丝毫“啊我闯祸了”的自觉,有人看完直接怒火上头:这不是“不知道”,这是“没把这当回事”。 但另一部分人提出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他们是不是看不懂中文路牌?是不是城市管理在面对越来越多外国人时,没有做到足够明确? 比如高架入口的标志只有中文,对外国游客来说可能完全无法判断能不能骑车上去,这个角度倒也不无道理,现在大城市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规则能不能跨语言传递清楚,确实值得反思。 不过,比“语言是否障碍”更让大家揪心的,是会不会“一碗水端平”。 评论区里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要是中国人这么干,会不会直接罚到怀疑人生?”、“那这俩外国人,是不是会因为‘文化不同’就轻轻放过?” 这类疑问背后,其实是公众对“公平执法”的强烈期待:别管你是谁,做错了就要遵守一样的规则、承担一样的后果。 甚至有人把话题扯到了技术监管上,怎么会让两个骑单车的在高架上晃来晃去没人管? 这话不是在怪技术,而是在传递一种焦虑——既然系统强大,那是不是应该更及时、更精准地处理这种危险行为,不论对象是本地人还是外国人。 其实,法律早有明确规定:外国人必须遵守在华法律,违法了就得按中国法律处理。“听不懂中文”、“不知道规则”这类理由,最多算是解释,绝不是免责理由。 到一个国家旅行、居住,最起码要主动了解对方的基本法规,这是常识,也是义务。 大家之所以会如此激烈地讨论这张照片,不是因为两个外国人本身有多么重要,而是因为它刺中了我们最敏感的地方——安全不能被随意挑战,规则不能有双重标准,城市越开放,越需要公平、明确、可执行的秩序。 这起事最终会怎么处理还得看后续,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已经提醒我们:国际化不是只在硬件上更洋气,而是在规则和执法上让每个人都感到安心、有序、平等。 这种社会信任感,不是喊出来的,是在一次次看似“很小”的事件中,一点点建立起来的。 信源:荔枝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