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罗夫有点不对劲。这位当了20多年俄罗斯外长的老外交家,连续两件事让人看不懂。第一件,他没参加普京11月5日主持的安全会议重要会议。第二件,他不再是G20峰会的俄罗斯代表团团长。 11 月 5 日,普京主持联邦安全会议,议题直指美国核战略调整带来的影响,甚至敲定了推进核试验准备工作的关键决策。这种级别的会议,作为安全会议常任成员的拉夫罗夫本该是核心参与者,结果全场高层齐聚,唯独少了他的身影。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已经不是偶然缺席,自从 10 月 26 日接受过一次媒体采访后,拉夫罗夫就彻底从公开场合 “消失” 了,连外交部日常活动都见不到他的踪迹。 克里姆林宫只轻描淡写地说 “是双方事先商定的”,没给任何多余解释,但熟悉俄罗斯政治的人都清楚,这种重要会议的缺席从不是小事。 更让人意外的消息紧跟着传来,11 月 6 日克里姆林宫公布总统令,明确由总统办公厅副主任马克西姆・奥列什金带队参加月底在南非举行的 G20 峰会,代表团名单里压根没出现拉夫罗夫的名字。 要知道,过去三年都是拉夫罗夫替普京坐镇 G20,去年在巴西峰会上,他还全程主导与印度、南非等国的经济协调,如今突然被替换,实在反常。 奥列什金虽曾担任经济发展部长,是经济领域专家,但在国际外交舞台上远不如拉夫罗夫有分量,这种换将操作难免引发各种猜测。 事情的源头或许能追溯到 10 月下旬的一次美俄沟通。当时俄外交部向美国发送了关于乌克兰问题的备忘录,立场强硬地提及领土与北约扩张等核心争议,之后拉夫罗夫亲自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通电话,可通话氛围极度紧张,美方直言俄方毫无让步诚意。 这次沟通失败的直接后果是,特朗普与普京原计划在布达佩斯的第二次会晤被紧急取消,美俄关系瞬间降到冰点,随后美国就对俄罗斯石油公司出台了新制裁,俄罗斯则启动核试验准备作为回应。 作为这次沟通的主导者,拉夫罗夫自然成了事件的焦点,他的 “隐身” 与这次外交挫折的时间线高度重合。 外界的猜测里,还有一条线索指向俄罗斯领导层的新动向。近年来普京一直在推动政府人事年轻化,核心层里不少老将逐渐淡出。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生于 1969 年,主管农业的副总理帕特鲁舍夫才 48 岁,连工业部长阿利哈诺夫都是 1986 年出生的 “80 后”。 反观 75 岁的拉夫罗夫,已是少数坚守岗位的资深官员,2024 年大选后就有过他可能转入上议院的传言,只是当时因国际局势需要才留任。这次 G20 换将让经济专家奥列什金走向前台,似乎正印证了这种年轻化、专业化的调整思路。 不过克里姆林宫很快出面 “灭火”,发言人佩斯科夫在 11 月 7 日的发布会上反复强调,拉夫罗夫仍在外交部长任上,与普京不存在任何分歧,外界传言都是 “缺乏依据的猜测”。 俄外交部也表态称,拉夫罗夫仍在履行日常职责,外交部与中国、伊朗的战略对话仍按原计划推进。 但这些回应没能完全打消疑虑,毕竟拉夫罗夫亲手处理过 2014 年乌克兰事件后的明斯克协议谈判、2022 年粮食协议协调等无数危机,这样一位核心人物的动向变化,本身就牵动着国际格局的敏感神经。 现在距离 G20 峰会还有不到十天,奥列什金正带着经济报告紧锣密鼓准备行程,而拉夫罗夫的公开活动记录依旧停留在 10 月 26 日。 这位见证了俄罗斯无数外交风云的老臣,究竟是暂时休整,还是政坛洗牌的信号,恐怕还要等更多信息披露才能看清。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这两个反常举动,已经让俄罗斯的外交走向多了一层迷雾。 新旧交替、风格变换,都在悄然间写进了大国博弈的剧本,拉夫罗夫的谢幕,不是落寞离场,更像是一次平稳过渡,经验与活力、权威与新意,在俄罗斯的外交道路上并行不悖,角色轮换,或许正是这个“战斗民族”保持活力的秘密所在。 信源:光明网:《普京任命亚历山大・达尔奇耶夫为俄罗斯驻美国大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