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武帝会将刘据逼迫至绝境?

慧亮说历史 2023-06-01 08:23:29

对太子的不满,对小儿子的溺爱。因为当时年轻的汉武帝膝下无子,所以刘据可以说是他晚年的宠儿了。一开始,皇帝还很看重刘据,给他请了最好的导师,还经常带着他参加一些酒宴。当刘据被皇帝册封为皇储时,他只有7岁。不过,时间一年一年过去,刘据渐渐成长起来,性格和爱好也渐渐显露出来。汉武帝对他的失望是真的很大,因为他发现,这小子根本就不像是自己的。汉武帝自己就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他是个有野心的人,做事雷厉风行,不达到目标誓不罢休。和他比起来,刘据就像是一个善良的人。当汉武帝开始向外扩张之时,刘据对此一直持反对态度。一开始,他还很有耐心地告诉刘据,他这么做,是想让他的江山更加稳定。不过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也就懒得跟刘据多说了,只是感觉这小子实在是太没用了。

事实上,当初汉武帝之所以喜欢刘据,更多的是因为他爱屋及乌。他的生母,就是卫子夫,也就是汉武帝的第二任后。卫子夫原本不过是平阳公主府邸里的一名舞女,但因为受到了皇帝陛下的赏识,这才一飞冲天,成为了一代皇后。卫子夫在这十五年来,一直都是最受宠爱的人。她的孩子,自然也会得到皇帝的宠爱。然而,十五年过去了,卫子夫的好运气终于到头了。大汉皇帝最喜欢的女人,竟然变成了一个千娇百媚的勾栏姑娘。钩弋夫人生下汉武帝的幼子,名叫刘弗陵。刘弗陵生龙活虎,颇受皇帝喜爱。由于对刘据这个皇子的品行不满,再加上钩弋夫人一直在他的身边煽风点火,所以,他对刘弗陵的态度越发的倾向了。他要将刘据废除,让刘弗陵当太子。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这场“巫蛊之灾”并不是巧合,酷吏江充也不是幕后黑手,很可能就是一场皇帝陛下的阴谋。真正的目标,是将刘据从太子之位上除名。但没想到剧情发展到了极点,引起了刘据的“应激反应”,最后导致了一场悲剧——一场皇帝弑子的悲剧。

对刘据身后的亲信的警惕。另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与刘据有关的宗室,也在不断壮大。这也是汉武帝对刘据的厌恶。刘据之母为“卫子夫”,其舅舅为“卫青”,其表兄为霍去病。卫君孺,这位宰相公孙贺的夫人,与卫子夫有血缘关系。这说明宰相公孙贺,乃是刘据的姨父。从这些关系便可以看得出来,刘据背后卫氏的实力有多强了。对于一个帝王来说,他最怕的就是别人对自己的影响。这一刻,刘氏一脉当仁不让,其次便是卫氏一脉。但是,当汉武帝驾崩之后,这种情况就不一样了。特别是以刘据的性子,很有可能会被其他势力趁火打劫。高瞻远瞩的汉武帝,选择了在自己有生之年,消弱卫氏的力量。

若说这场“巫蛊之灾”,真是汉武帝一手策划,但也未必就只针对刘据一个人,反而会针对卫氏一脉。也难怪朱安世会被公孙贺抓住。这自然不是公孙和有多大能耐,只是这一切都是汉武帝一手造成的。他要以公孙贺开刀,以江充铁腕之势,给卫氏一次沉重的打击。他的确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公孙贺父子,卫青长子卫亢,刘据太子,诸邑公主,卫子夫皇后,所有与卫氏关系密切的人物,尽数陨落于此。到了后来,刘据的嫡系,就只有他的幼孙,刘询了。若不是刘据造反,说不定还能活下来。可是他造反,又被判了叛国罪,这就意味着,他再也没有回头路了。这等于是与卫氏一脉,与汉武帝为敌。即便是汉武帝有心宽宏大量,也是无能为力了。

又老又笨又疑。汉武帝年少时的确是一代明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性情也开始发生变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多疑。无论这一切是否都是他一手策划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他的多疑。“巫蛊”事件既是汉武帝一生的一个耻辱,也是西汉王朝从兴亡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节点。若不是因为他的猜忌,也许刘据就不会死了。刘据去世后,刘弗陵被立为皇储,成为一代帝王。刘弗陵在八岁那年,登上了皇位。年轻的皇帝没有足够的实力控制整个国家,所以后期积累下来的各种矛盾,在这一刻全部爆发了出来。后来有了霍光的帮助,才挽回了颓势。

事实上,并不只是汉武帝一个人,一些在他年少之时表现得十分出色的皇帝,在他老年之时也是十分地“变态”。更具代表性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青年时期,就是一个好学的人,他喜欢听别人的意见,哪怕是说出一些让他不爽的话语,他都不会动怒。不过,到了老年,他就彻底的改变了自己,对待那些不愿意服从自己的人,他就会奉行“逆我者亡”的政策。而唐太宗和汉武帝之所以会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年龄越大,心中的不安就越大。任何人都会害怕衰老,害怕死亡,尤其是那些强大而有成就的君王。他们从小就觉得这个世界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但随着华老的去世,他对天火大道的掌控也在慢慢消失。想要让自己的心理得到平衡,就必须要加强对周围人的掌控。事实上,在经历了“巫蛊之灾”之后,他也曾懊悔过。事后,他想起刘据,特意建造了一座“思子台”,献给了刘据。每当想起自己的孩子,他就会一个人在这座凉亭里流泪。只是许多重要的抉择都是在一瞬间做出的,事后想要追悔莫及已经来不及了。

1 阅读:156

慧亮说历史

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