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真的吃了自己的儿子?答案可能就隐藏在伯邑考的名字里

古今史辩 2024-03-07 19:51:43

在中国古代,能够投胎到帝王家成为嫡长子,那绝对称得上是无上的尊荣。然而当我们把视角拉长一些会发现,上古时代那些帝王家的长子们,命运普遍都很坎坷。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便是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了。

看过小说《封神演义》和相关影视作品的朋友们知道,伯邑考是周文王10个嫡子里面最为年长,也最为贤良的那个。伯邑考同自己的父亲感情颇深,当周文王去往朝歌拜见纣王的时候,特意安排他来管理西岐内部事务,俨然是将伯邑考按照继承人来培养的。

周文王的朝歌之行险象环生。由于他受到了纣王的怀疑,被囚禁在羑里命悬一线。收到消息后的伯邑考万分焦急,不顾周文王的嘱托,亲自带着大量的宝物前往朝歌去营救自己的父亲。

在朝歌,伯邑考见到了纣王和他的宠妃苏妲己。帅气有才华的伯邑考深受纣王的喜爱,就连蛇蝎心肠的苏妲己都对他一见倾心。苏妲己几次三番想要引诱伯邑考,但都遭到了他的拒绝。

于是求爱不成,因爱生恨的苏妲己蛊惑纣王杀死了伯邑考。不但如此,他们还将伯邑考的尸体做成了肉羹,送去给周文王吃。苏妲己对此的解释是,可以用这种办法来测试一下周文王对纣王是否是绝对的忠诚。

然而仔细想一想,这个故事里的纣王是既坏又蠢,完全不符合逻辑。

史书中对于纣王坏的描写,越往后世越发的夸张。就连孔子的弟子子贡都认为: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更何况纣王如此去做是十分之不明智的。

对于一个帝王来说,怀疑自己的臣子可能不忠,便已经足够让他去死了。纣王在杀害其他忠良的时候,可从来没有这么麻烦过,还需要去试探一番。为何唯独到了周文王这里却讲究起证据来了?更何况周文王如果连自己儿子的肉都能不动声色地吃下去,这不正好说明了他这个人心思深沉、能屈能伸,这般危险的人物纣王又岂能留他在这个世上?

最为符合逻辑的解释是,纣王杀伯邑考这件事在历史之中根本就没有发生过。揭开事件真相的钥匙,其实就隐藏在伯邑考的名字里。

伯邑考的“伯”字是老大的意思;“邑”字在上古时代同“苑”字,有“冤”的含义;“考”字代表着故去了的人。连起来“伯邑考”的意思是那个冤死了的老大。

这像是父母给孩子取的正经名字么?难道有孩子刚刚出生,大人们就知道他日后必将含冤而死?这显然不符合逻辑。看看周文王其他儿子们“姬昌、姬发”这样的名字,这才是正经的名字。伯邑考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很大的可能性是他根本就没有活多少岁,还没到取名字的年纪就已经死去了。

那么伯邑考究竟是怎么死的?这需要首先介绍一种上古时代的风俗——“杀首子”。当时的人们并不认为自己的第一个儿子是家中最为尊贵的存在。如果有需要时,他们会把自己的长子拿来牺牲。比如说为了祭祀上天,或者为了彰显自己对于君王的忠诚,人们将自己的长子杀死后做成肉羹一类的菜肴,作为祭天的祭品或者进献给自己的君王。

直到汉代,这一习俗依然在边陲之地存在着。《汉书》中记载:“羌胡尚杀首子,以荡肠正世。”只是对于中原地区的人们来说,自从西周起我们就已经放弃了那些野蛮的习俗。殊不知这些“化外之民”们还保留着我们的“上古遗风”。

不仅仅是伯邑考,上古时代传说中很多作为长子的人物,命运普遍非常坎坷的。《经典释文》中记载“尧杀长子考监明。”

舜按照今天流行的说法,他的原生家庭简直是糟糕透顶:舜的母亲早死,父亲瞽叟(gǔ sǒu)是个瞎子;母亲死后舜父亲续娶的后妈待他十分之刻薄;舜的父亲、后妈和后妈生下的弟弟象几次三番想要谋害于舜。

大禹的妻子涂山氏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儿子。然而大禹为了治理洪水,多年来对他们母子不管不顾。

周人的始祖是后稷,他的名字叫做弃。他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他刚刚出生时便被自己的母亲姜嫄抛弃在了荒野。

当然上古时代有这种风俗,并不意味着每一个长子都会面临被杀死吃掉的命运,具体到每个人的身上还要看是否有现实的需要。

对于伯邑考的父亲周文王来说,那简直是太有需要了。因为周文王长久以来都有着“翦商”的梦想,为此他韬光养晦、暗中发展。为了在这一过程中麻痹纣王,不让纣王对于自己的忠诚产生怀疑,他完全有动机杀掉自己的长子作为食物进献给纣王。

商朝灭亡以后,周文王为了“翦商”牺牲掉自己的长子,显然成了他的一段“黑历史”,需要后世加以掩盖与粉饰。将伯邑考之死嫁祸给纣王和苏妲己则是一种十分巧妙的处理办法:一方面说明了商王朝统治的黑暗,显得“翦商”更加具有正当性;另一方面某种程度上讲,伯邑考也真的算是因为纣王而死的。

这样看来,伯邑考这孩子真的算得上是那个冤死的那个老大啊。

0 阅读:57

古今史辩

简介:主要关注中国古代史,韩国、日本等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