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自由行-镇远古镇

陈钱吉安 2020-03-16 07:43:05

镇远古鎮是我们贵州行的最后一站,也是最早激发我们贵州游念想的第一站。为什么?请看照片:舞阳河正前方,苍山之下,有列火车正驰过古镇。这列车很可能就是沪昆线。 我们曾乘坐这条线二进云南,途中被这座古镇的青山秀水.繁华热闹深深吸引,还打听到它的地名叫"镇远"。我当时就下决心,一定要游历镇远。

镇远古镇地处云贵高原向浙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四周皆山,舞阳河以"s"形穿城而过。

古镇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汉高祖将该地设县起的两千多年历史中,由于"湘黔咽喉","水陆交冲“,"南方丝绸之路要津"的特殊地理位置一直是黔东南兵家必争之地。 为保证军需供给,大批商人涌入镇远,带来了先进的汉文化和生产技术,大大促进了这里经济文化的发展。镇远更兼以名刹古寺,宫殿园林,戏楼会馆,码头驿道,秀山胜水及气候宜人,历史上一度成为军旗掩映下的"西南一大都会"。

悠久的历史成就了千年的古城,辉煌的文化塑造了多彩的镇远。镇远与上海一样是我国第二批历史名城。2009年被列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古镇,位居第五。

古镇也是中国山地贴崖建筑文化博物馆。其建筑风格为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画栋雕梁。

青龙洞。背靠青山,面临绿水,贴壁临空,气势不凡的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空中建筑群。它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既有临江远眺的吊脚楼,也有恬静幽邃的寺院禅台。还有朗々书声的学子院,更有锣鼓喧天的戏台。这些建筑与悬崖.古木.藤萝.岩壁.溶洞天然合成。青龙洞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万寿宫(江西会馆)。是镇远"八大会馆”之一,位于中河山石崖中部。会馆建筑江南徽派风格,封闭式的高封火墙四合院组群。它是明清时期在镇远经商的江西同乡聚会娱乐之地,内有戏楼及江西人祭祀文天祥.许真君的祠堂。

古镇除巍峨绮丽的古建筑群外,还有古码头12座。码头是货物南来北往集散地。明清时,各路商人齐集舞阳河畔,上演着一幅幅云贵高原上的"清明上河图"。

禹门码头:位于舞阳镇兴隆街中段南侧,始建于清。坐北朝南,由台阶.平台组成。每个平台各有圆形缆船柱一根。临街处矗立着三门牌楼。

永安北码头。对面也许是永安南码头吧。

镇远的水路大都会的地位更表现在它桥多。石桥错落有致,造型各异,古色古香。在碧水晨雾,暮江灯火的烘托下姿态万千,诗意盎然。南来北往,东去西进的人流车流络绎不绝,确实是西南重要的大驿道。

祝圣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桥为东西向七孔大石桥。历史上曾为湘黔滇古驿道上的咽喉要冲。舟车辐辏,必经之桥。

镇远古镇之所以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那么发达,除了"以军兴商"的特殊条件外,主要因为它是一座移民的城市。

镇远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生活。五千年前,两支苗族先民从中原徙居至此,与土著居民融为一体。先秦时期,镇远属夜郎国。楚将入舞水伐夜郎,夜郎及苗族部落归附。从此,镇远被纳入历代王朝的行政管理,发展到23个民族的子民相交流融合。

第四套人民币一角面值苗族头像设计素材原型就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一任州长镇远人王德安。

古城的多民族融合的历史培育滋养了镇远人质朴.淳厚.通达.内敛的禀性和民风,百夷过着平静悠闲慢节奏的生活。

清晨,舞阳河边习拳,青龙洞前爬山。点心店也迟々开门。

虽地处边陲,但并不闭塞。孩子们都迷恋上了手机。大人们早早就让稚儿摸上了毛笔 。 纯朴的老人还把对大自然馈赠的爱润物细无声地注入稚嫩的心田。…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熨贴。古镇令人艳羡的民族风情就是这样代代相传。

镇远的多元文化交融特点还表现在古巷民居别有风格。 既有中原庭院的风貌,又有山地建筑的布局。它们依山就势,逐层递升,错落有致,富有韵律 。

俯瞰镇远,民居大多建有用青砖垒砌的高高的封火墙。封火墙内的民宅建筑是木石结构的完美结合。

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花草鱼虫,大处则显出挥洒自如的豪放。

它们是明清时代"西南都会"人们安居乐业的真实写照,又表现出商人财源通达的商业理念。(我们投宿的大街上的民居客栈。)

   

这种中原与山地的完美结合,使镇远民居古巷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其中"歪门斜道"更是独具特色之处。

在民宅的高墙夹峙中,纵横着一条条石板,一块块青砖铺就的狭长幽深的小巷。其结构错综复杂,交叉衔接,互相通达。每条小巷的出口临河处连接着码头。

   

凡开在小巷道旁的各家大门绝不会与小巷平行或垂直,小巷也绝不与大厅正对,而是有意地将门的朝向转一个角度,斜斜地对着街道,即所谓的"邪"(斜)道。老住户们说这"歪"与"邪 "是遵从风水先生的说法"以南为尊"是一种富贵相,又能"财不露外"。

四方井巷。因井口呈四方形而得名。井水源出石屏山深处岩层,为天然活态清冽洁净山泉水。上世纪80年代前为四方井巷居民生活饮用水源。历代有井中养鱼传统,名"投鱼看信"。四方井建于宋元时期,建成后,很少维修。

镇远的商业确实繁荣,无论晚上或白天总是人流熙攘,各类商店门庭若市。由今追昔,"西南大都会"的称誉不假。

镇远和平村。"和平村"即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1938.12—1944.11期间先后关押中国南方战场上俘获的日军600多人。管理上和平村实行人性化政策,不但设法改善日俘生活,还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使许多战俘从军国主义分子转化为反战和平先锋。觉悟了的日军俘虏组织成立了"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到了积极作用。

再见了!多彩贵州!

0 阅读:18

陈钱吉安

简介:旅游纪实,分享旅行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