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华医用耗材重税50%!中美贸易再起波澜

生命科学—旭 2024-05-17 08:58:31

2024年5月14日, 美国白宫突然发布公告, 宣布将对约180亿美元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加征新关税, 除电动汽车、电池、芯片等传统较疑领域外, 医疗产品也被列为打击对象,引发广泛关注。

中美贸易争端再次升级,拜登政府宣布对180亿美元中国产品征收新一轮惩罚性关税,其中医疗耗材领域位列其中, 引发业内高度关注。多家企业回应应对,预计将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加剧全球供应链风险。

5月14日,美国白宫发布公告称,美国总统拜登指示贸易代表对来自中国的、价值180亿美元的商品提高关税,“以保护美国工人和企业”。主要涉及的商品包括电动汽车、电池、半导体、钢铁、铝、关键矿产、太阳能电池、船岸起重机和医疗产品。同时,保留了特朗普时代对超过3000亿美元商品加征的关税。

#01 医疗耗材领域遭重创

在医疗耗材方面,公告提到:

注射器和针头(syringes and needles)关税将在2024年从0%提高到50%;

口罩和部分呼吸器在内的个人防护品(certain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关税将在2024年从0%-7.5%提高到25%;

医用橡胶手套(rubber medical and surgical gloves)关税将从7.5%提高到25%,加征时间设在2026年。

仅涉及低值医用耗材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的数据,2023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了价值4270亿美元的商品,出口了1480亿美元,贸易逆差已持续数十年。

此次被加征关税的医疗产品均为低值医用耗材。

据印度行研公司Mordor Intelligence估计,美国个人防护设备 (PPE) 市场规模达140亿美元。新冠高峰期,美国联邦政府表示投入至少12亿美元扶持产能,但由于价格没有竞争力,目前几乎所有新成立的美国口罩工厂都处于关闭或大幅缩减规模状态。

低值医用耗材也是中国医疗器械领域最早出海的细分品类。尤其在新冠疫情中,中国生产的口罩、防护服、医用手套、检测试剂等耗材出口额大幅上涨。随着新冠结束,多种低值医用耗材出口额回落。2023年中国海关数据显示:

注射器、针头出口到美国的贸易额为2.24亿美元;

口罩出口到美国的贸易额为0.74亿美元;

医用橡胶手套出口到美国贸易额为4.42亿美元。

中国低值医用耗材企业主要包括稳健医疗、英科医疗、康德莱、蓝帆医疗、中红医疗、奥美医疗、采纳股份、五洲医疗等。

目前来看,资本市场对此反应不大,截至发稿时上述企业股价均未出现很大波动。

在5月15日,部分企业也对此次加税做出回应:

振德医疗回应称:“公司已经注意到了美国白宫宣布将大幅提高电动汽车、芯片和医疗产品等一系列中国进口产品关税的相关消息,其中涉及的医疗产品中的口罩和橡胶医用和外科手套产品,公司没有在美国进行出口,产品主要出口地在欧洲。”

五洲医疗回应称:“美国对中国部分医疗耗材(注射器和针头)加征50%的进口关税政策不会对公司近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产生重大影响。”

康德莱回应称:“公司管理层经讨论后,作出了应对预案。将持续关注该事项进展;公司的外贸收入披露目前没有作区域区分,此前已开始布局小语种国家。”据康德莱年报,2023年其国际市场营收约7.37亿元,占总营收30%;美国是其海外最大的市场,2023年销售额约1.58亿元。

#02 全球低值医用耗材市场

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低值医用耗材占据了一个相对较小但至关重要的部分。这些产品包括一次性使用的注射器、针头、口罩和手套等,虽然单个产品价值较低,但由于其高使用频率和消耗量,整体市场需求非常大。根据Market Data Forecast的数据,全球一次性医疗用品市场预计在2021年到2026年间将以5.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26年达到1943亿美元。

中国在这一市场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其大规模生产能力和成本优势使其成为全球低值医用耗材的主要供应国。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的出口能力进一步得到了验证,满足了全球对个人防护设备(PPE)激增的需求。随着疫情的平息,全球对PPE的需求有所回落,但对于注射器和针头等基础医疗用品的需求依然稳健。

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显示, 2021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注射器达到3.48亿美元的峰值,2023年有所回落至1.67亿美元, 但中国仍是美国主要的医疗耗材进口来源地之一。

此次美国提高关税,将对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对于美国医疗机构来说,这可能导致采购成本的上升,从而间接增加医疗服务的费用。同时,美国本土企业可能会因此受益,填补市场空缺。然而,美国本土的生产能力和供应链尚未完全恢复到能够独立满足需求的水平,这在短期内可能导致市场供应紧张。

#03 美国力图减少对华医疗供应链依赖

面对来自中国的大量医疗产品进口,美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对华供应链的依赖,加强国内医疗制造能力。

2023年11月,美国政府援引冷战时期的《国防生产法》,加大对美国药品和医疗用品制造的投资。拜登政府将扩大卫生与公共服务部的权力,对国内基本药物、医疗对策和关键投入进行投资。此外,卫生部将投资3500万美元支持国内无菌注射药物原料生产,并任命一名新的供应链协调员,加强医疗产品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

白宫在公告中称,提高上述中国医疗产品的关税有助于支持和维持美国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而此举更像是为拜登在今年大选添加政治筹码。

除了一些厂商,美国产业及市场似乎并未对此有积极反馈。比如:

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部主任表示“尽管直接受影响的进口商品数量不大,这一轮关税可能会加剧两国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

美国支持自由贸易协会认为“提高关税,或将导致价格上涨,使美国在抗击通胀方面取得的任何进展化为乌有。”

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研究助理认为“美国太阳能制造商仍然依赖中国的其他组件部件,因为很难从中国以外的地方采购这些设备。”

美国贸易转向墨西哥、越南

墨西哥和越南,由于成本较低且距离较近,已经从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紧张局势中受益。

墨西哥已取代中国成为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2024年第一季度美国进口墨西哥的商品超过1150亿美元,而来自中国的商品不到1000亿美元。

根据《美国-墨西哥-加拿大贸易协定》,墨西哥基本上享受美国的零关税待遇,而美国商务部正在考虑给予越南“市场经济”地位。

#04中美医疗供应链博弈升级 华企或被切断美国大市场

除了关税问题,5月15日,美国众议院监督与问责委员会召开听证会,批准了最新修订的《生物安全法案》(H.R.8333)。该法案旨在限制美国政府机构与包括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华大基因、华大智造等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合作。

相比旧版本,H.R.8333给予了一个近8年的豁免期,即允许美国在2032年1月1日前继续与这些中企合作。同时也设置了额外365天的"特殊豁免期"和申诉机制。

律师专家认为, 审议阶段的H.R.8333法案,主要针对美国政府层面与中国生物技术企业的合作,但法案的最终版本可能包含对美国企业与中国生物技术企业合作的限制。8年豁免期的设置给予了中国企业一定的缓冲。

即使获得委员会通过,法案仍需众参两院全体表决,并由总统签署才能正式生效。专家认为今年年底可能是一个关键时间点,届时法案有可能被纳入年度国防授权法案。

一些企业和行业协会对此表达担忧,认为突然中止合作将给患者和研发带来冲击。届时中国企业或需加大开拓其他海外市场力度。

这一法案如果通过,也将进一步加剧中美在医疗供应链领域的紧张关系。

0 阅读:134

生命科学—旭

简介:全球医疗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