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清廉宰相的矛盾,每日一碗汤引百鸡殒命,究竟是豪奢还是廉洁

聚散别离的终点 2023-12-29 13:08:20
宋朝清廉宰相的矛盾,每日一碗汤引百鸡殒命,究竟是豪奢还是廉洁

吕蒙正,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以其清廉、正直、公正闻名于世。他的政治生涯分为两个重要阶段,分别是在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和与王安石共同推行的熙宁变法。吕蒙正在这两个时期都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民众基础。

在他的第一个政治阶段中,即庆历新政时期,吕蒙正与范仲淹等一同努力,试图改革朝政中的弊端。然而,由于遭到守旧派的强烈抵制,这场改革最终未能成功。吕蒙正因此一度失意,暂时离开了政坛。

几年后,吕蒙正重返政界,再次担任宰相。在这一时期,他与王安石一道,推行熙宁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影响。作为人物,吕蒙正以其正直和深得民心的形象著称。他在任用人才方面不拘一格,不徇私情,成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后进和门生,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富弼。

富弼之父富言原本是一位平凡的书生,但他对儿子富弼抱有很高的期望。得知吕蒙正善于识人用人,富言希望儿子能成为吕蒙正的学生。在一次拜访中,吕蒙正见到富弼,被他的聪慧和敏捷思维所折服,预言他日后必成大器,并收他为徒。富弼后来确实成为宋朝的名臣,两度担任宰相,成为宋朝改革的重要人物。

吕蒙正的为人处理方式也值得赞赏。他初任宰相时,在议事堂上遭人嘲讽,却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和风度,没有怀恨在心或追究责任,这种大度使他赢得了极高的声望。在担任高位时,他的宽容和风度更是深入人心。

关于吕蒙正早餐喝鸡舌汤的习惯,虽然听起来奢侈,但这可能只是后人的夸张或误解。历史记载中未有确切证据表明他有此习惯。吕蒙正以清廉著称,这种习惯与其为人似乎不相符合。因此,关于吕蒙正的这一早餐习惯的真实性存疑,可能不过是后人传说。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我们应当更多关注其政治成就和为人处世的态度,而不是单一的、可能不确切的生活习惯。

在宫廷之中,时常见有资深大臣嫉妒吕蒙正的地位,对其行为不以为然。曾有一次,在朝会上,吕蒙正正提出一项改革措施,却立即受到一名年长大臣的严厉批评。那位长者满腔怒火,指责吕的提议将危害国家——尽管这实际上无非是杞人忧天。

虽然年轻,吕蒙正向来不与长者争执。这一次也不例外,他静静地倾听,等到那位老者训斥完毕,才缓缓阐述自己的理由。听过他的解释后,朝中的众人顿时恍然,纷纷表示赞同;连那位年长大臣最终也只能轻哼几声,不再反对。

吕蒙正处理朝政事务时,这类情形屡见不鲜。但在这些情况下,他总能保持镇定,并以德服人。正因为他具有这种宽厚大度的气度,才能一次又一次化解危机,推行其政策主张。

吕蒙正清廉正直,深得人民爱戴。他有一个习惯,每日早餐必喝一碗鸡舌汤。这汤味美,补身强体,有助于他保持精力和健康。因此,每日需宰杀一百只鸡,取其舌头熬汤。吕蒙正认为,不食鸡舌便是浪费,饮此汤亦无不妥。

宋朝农业兴盛,家家户户都有余裕,人们不会因宰杀一些鸡而感到不悦。况且吕蒙正所用之鸡,不过是官府后院饲养的,与民间并无关联。因此,他日常饮用鸡汤,并未引起任何争议。吕公广博学识,智慧非凡。他深知运用权力时,不可违背民意;一旦任性妄为,必将招致民怨。因此,在其他事项上,他总是十分关注民情。这也是他长期稳坐朝堂的原因之一。

某日清晨,吕蒙正品尝着汤,忽闻传来消息——附近村庄突发瘟疫,死伤惨重。他立刻派人送药,吩咐医官务必全力救治。闲暇之际,他想到汤未饮完,命令厨房再次加热。这时,他漫步至厨房外,忽听里面鸡骨碎裂之声。

推门而入,只见地上堆满了百只鸡的残骸。吕蒙正这才顿悟,自己竟然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大肆屠戮生灵、挥霍食材。而那村里的百姓正在遭受瘟疫的摧残——生命如此脆弱,自己却仍然安心享用奢侈佳肴……这与那些贪官污吏又有何异?

他脸上立刻显露出羞愧之色。转念一想,多年在朝应对各种权谋,从未慌乱,今日却因一碗鸡汤显得如此糊涂,实在有损其威严。并且,他一向自诩为清正廉明,却未曾意识到自己也有过失。

吕蒙正深思熟虑后,果决指示厨房不再以宰鸡熬汤为食。从此以后,他的餐食仅限于最简朴的粗茶淡饭。众人见证了吕相的自我反省和改变,个个深感敬佩,纷纷称赞这一行为能引发深思,令人感到安慰。

此事迅速传遍朝野,引起了普遍的赞叹。百姓们讨论纷纷,纷纷称颂吕公的清廉和认真处事;今日的自我批评,被视为难得的美德。身居高位者难免犯错,能够自省则是明君圣相的表现;反之,若只是将责任推卸给他人,便可见其为人。

这一事件使人回想起李绅,他的《悯农两首》深刻描绘了农民的苦难。然而在他担任官职期间,却曾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导致不少人民死亡。吕蒙正今日的改变,与当年的李绅形成了鲜明对比。判断谁真正关心农民,不难作出。

李绅才华横溢,却性格轻佻,常做出与其文思不符之事。尽管他创作了感人的《悯农诗》,表达对底层民众的同情和自己的抱负与理想,但一旦升迁高位,便将这些理念抛之脑后。最终他因巨额贿赂被控,与年轻时反对官场腐败的立场截然相反。

建炎初年,宋钦宗将他流放边远,李绅流离失所后,才有机会重新捡起笔杆,写下《后悯农诗》,表达他的悔恨。然而,一切为时已晚,他未能实践自己的文学理念。

吕蒙正的官途虽充满挑战,但经历这一转变后,他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初心和正确道路。在执政期间,吕公勤政爱民,推行节俭,深得民心,成为北宋中兴的关键人物之一。

总之,尽管吕蒙正也曾犯错,但他最终以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广泛赞誉,体现了“道德仁义”五字的真谛。他以个人经历为后人示警,启发世人明理、悟道。论及宋朝廉洁风气,吕蒙正堪称开创先河、树立典范。他与李绅不同,真正将理念付诸实践,这正是千古忠臣留芳后世的真谛。

参考资料:

《宋史·卷二百六十五》

《洧川县志》

0 阅读:26
评论列表
  • 2023-12-29 16:45

    鸡汤的事是假的,现代人编的

聚散别离的终点

简介:讲述故事,或爱恨情仇、或聚散别离,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