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皇后:14岁嫁给朱棣,相伴30载,夫妻携手打天下

下一节历史课 2022-05-10 12:48:09

“你我从小光屁股长大的,就咱这关系,我看上你女儿了,让她嫁给我儿子,从此你我便是亲家了,可好?”在皇帝的撮合之下,大明朝开国大将徐达的长女徐氏嫁入了燕王府,成了燕王朱棣的“白月光”,日后也成就了一段帝后恩爱的千古佳话。

少年伉俪,喜结良缘

公元1362年,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长女出生在应天府。徐氏生在这样的一个功勋贵族家庭,自然是自幼便得到悉心教养的。小时候的徐氏,便展现出了过人的学习天赋,徐达曾对其母谢氏说:“此女天赋非常,宜以经史充其知识。”便为她请来了老师教她读书识字,徐氏饱读诗书,竟有过目不忘,出口成章的能力,就连老师也常常感到惊讶。《明史》记载:

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

其实,徐氏与朱棣在成亲前便已相识,而且相伴了三年,可谓青梅竹马,少年伉俪。十二岁时,由于她才德俱佳,马皇后便将她召进宫里,服侍左右。马皇后对这个女孩是相当喜爱的,成为朱家的儿媳妇也就顺理成章了。

太祖闻后贤淑,召达谓曰:“朕与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达顿首谢。

朱元璋把徐达叫过来,“自古以来,君臣相投合的都结了姻亲。你我布衣之交,关系更是不必多说。我四儿子不错,你闺女也不赖,把你闺女许配给我儿子吧?”徐达马上叩头拜谢,徐氏与朱棣遂约定婚姻。

洪武九年,燕王朱棣与徐氏正式完婚,徐氏也成了名正言顺的燕王妃。二人婚后感情深厚,九年时间,徐氏为朱棣诞下三男四女七个孩子,值得一说的是,在这九年里,朱棣未曾与其他女子生下过庶子庶女,足以可见朱棣对这个淑良贤德的妻子用情是多么的专一不二。

燕王内助,同甘共苦

公元1380年,燕王妃徐氏随燕王朱棣从南京出发,前往北平就藩。北平燕王府机构庞大,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靠朱棣一人管理,绝非易事,此时有燕王妃这样的得力的贤内助便显得尤为重要。

徐氏完美地扮演着这个家的女主人的角色,不仅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夫君儿女的日常生活,还能够将府中内务收拾得井井有条。二十多年来,整个家庭和平安宁。朱棣登基后,在立后诏书中这样夸赞道:

内助藩国二十余年……毓兹贞淑,嫔于肇封,家政辑宁。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即位后的朱允炆觉得各藩羽翼日益渐丰,怕自己的叔叔们会威胁到自己的皇权统治,便采纳了齐泰、黄子澄的谏言,急不可待地开始了削藩。

短短几个月,连削五王,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大有赶尽杀绝的意思。远在北平的朱棣感受到自己已身处危险的漩涡之中,在姚广孝等人的建议下,举起了“清君侧”的大旗,发动了靖难之役。

如若是寻常百姓女子,听到自己的夫君要造反,怕是魂都要吓飞了,但徐氏本就是将门之后,从小便耳濡目染,不仅不害怕,还参与其中,史书记载:

“上举义靖内难,后所赞画,多协上意。”

在靖难之役中,徐氏辅佐朱棣,常常给他出谋划策,而这些计策大多都符合朱棣的心意。

靖难之役之初,南军屯兵河间,朱棣带兵突袭大宁,李景隆亲率大军趁机进攻北平,燕王世子朱高炽和徐氏共同御敌,敌军进攻势头猛烈,北平城危在旦夕。《明史》记载:

“凡部分备御,多禀命于后。景隆攻城急,城中兵少,后激劝将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

凡是部署防御之事,大多受命于徐氏。李景隆猛烈攻城, 城中兵力缺乏, 徐氏便激励将校、士兵、百姓的妻子, 发给她们铠甲, 让她们都登城拒守,自己则亲自登城督战,城中妇女在徐氏的鼓舞激励之下,披甲上阵,抛石块、掷瓦砾,硬是支撑到朱棣的救援。

北平保卫战作为徐皇后一生浓墨重彩的一笔,无疑体现了这位传奇女性身上过人的胆量和谋略,难怪朱棣立后之时要说“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有这样一个文武双全,德才具备的妻子,怎么会有内顾之忧?

辅君治国,以民为本

建文四年夏,朱棣大军攻破南京城,结束了建文一朝的统治。同年冬天,册封徐氏为皇后。提升皇后的金宝龟纽为盘龙纽,由礼部官员在承天门开读诏书诏告天下,开创了明清两代册立皇后时单独颁诏诏告天下的先河,此举足以体现朱棣对徐皇后的感激和重视。

徐皇后正位中宫之后,除了关心朱棣的饮食起居、管理后宫以外,还常常与朱棣探讨治国理政。徐皇后自幼饱读诗书,精通经史子集,常常引古论今,她的治国之道总结起来核心就是以民为本。曾在召集大臣夫人时,她这样说道:

“吾在宫中旦夕侍皇上,未尝不以生民为念,每承顾问,多见听纳。”

徐皇后常常劝导朱棣应当减免赋税,与民休养生息。“百姓安则国家安,国家安则君臣同享富贵,福泽子孙后代。”在对于人才的选拔问题上,徐皇后也提出自己的见解,曾提醒朱棣如今的贤才都是太祖朱元璋培养出来的,希望他不要有新旧之分,要一视同仁,选择真正有才能的人共同治理天下。永乐初年,朱棣重用建文旧臣杨士奇、杨荣、夏原吉等人,想必就是受了徐皇后这番话的影响。

一日,朱棣退朝稍晚了些,徐皇后询问原因,朱棣说:“吏部按照资历选拔了二十多人做郡守,我亲自挑选,忘了时间。”徐皇后对此有自己的见解,“国家是否安定,在于地方长官是否贤明,不应一律按照资历来选拔,这样会埋没了人才,那些才能突出的应该得到破格提拔。”

对于徐皇后的一系列治国之策,朱棣常常都是给予赞赏并采纳,并说“皇后所言都符合我的想法”。

朱棣曾说“朕之良师善友,皇后也。”由此可见,在朱棣内心里,徐皇后已然不只是自己的妻子那么简单,更是自己治理国家的良师,是并肩作战的亲密伙伴。

抑制外戚,教抚诸子

与这个国家而言,徐氏是皇后,是一国之母,母仪天下;于小家而言,她又是徐家的女儿,朱家的媳妇。徐皇后恪守妇道,以孝当先,马皇后还在世时,常常夸奖自己的这个儿媳:“燕王妃所行足以仪范宫闱”、“此吾孝妇也”。

自古以来,多有外戚干政的事情发生,徐皇后深知这等事的危害,她从不骄纵自家,不为自家亲戚谋特权福利,自觉抵制外戚势力。靖难之役时,徐皇后的弟弟徐增寿暗中给姐夫朱棣送情报,被建文帝所杀,朱棣登基后想要追封徐增寿爵位,却遭到了徐皇后的极力阻止。

帝不听,竟封定国公,命其子景昌袭,乃以告后。后曰:“非妾志也。”终弗谢。

朱棣这次没有选择听从徐皇后的话,先斩后奏,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又让他的儿子徐景昌承袭爵位,一切办妥后才告诉徐皇后,徐皇后只是说了句“这不是我的意愿。”终归是没有表示感谢。皇帝一言九鼎,事情已经这样了,徐皇后只能提醒朱棣,徐景昌还小,希望朱棣给他选择老师教导他,或许可以对上不辱没皇恩,对下不使祖先受累。不仅如此,徐皇后还常常教诲徐景昌恪守外戚本分,教育好子子孙孙尽忠大明。

与亲戚言惟奉法循理,闻外家稍有纵肆,召至责之,有谦慎者,特加赐赉为劝。

徐皇后常常教育自己的亲戚要遵循国家法律,听闻亲戚稍有放纵之事便召入宫中加以训责,听闻有谦逊慎重的亲戚,也召见并给予赏赐。单凭这一点,便可以看出在外戚这件事上,徐皇后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地严格。

作为母亲,徐皇后对自己的三个儿子的教育问题,也很是费心。在册立太子、封汉、赵二王时,徐皇后建议选择贤能的官员辅佐他们,使之成为有道德修养与才识度量的人。朱高燧在《大明仁孝皇后劝善书》后序中提到:高燧一言语举动之间少有所失,则斥曰:“自古圣贤何尝如此?”

高燧兄弟终日侍侧,不敢逾越,惟聆母后教训。

朱高煦、朱高燧兄弟二人尽管在日后多有不法之事,但是在徐皇后在世之时,终究还是安分守己,不敢有所逾越。

明宣宗朱瞻基是朱棣和徐皇后的嫡长孙,满月之时,朱棣便让妻子亲自抚养这个备受喜爱的孙子。宣德时期清明节,朱瞻基祭祀皇陵,对大臣们回忆道:“皇祖妣同历艰难,弼成国家,抚育朕躬,慈爱备至”。

生死诀别,心系天下

永乐五年夏天,徐皇后病危弥留之际,握朱棣手于榻前,仍不忘规劝朱棣以国事为重,生死有命,别为自己过于伤心。《明史》中记录下了这一感人的诀别时刻:

疾革,惟劝帝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毋骄畜外家。

当时天下虽已太平,但民生还没完全恢复,她希望朱棣体恤百姓,在用人上明辨是非,用有贤能之人,对宗室以恩义相待,不要骄纵她的娘家人。

“曩者北平将校妻为我荷戈城守,恨未获随皇帝北巡,一赉恤之也。”

临终之际,徐皇后最大的遗憾便是没能回一次北京,报赏当年靖难时随她一起守城的将校士民之妻,这件事也作为遗愿,希望太子朱高炽帮她完成。永乐七年,朱棣北巡,朱高炽准备好了礼物派人随朱棣车驾前往北平对那些参与守城的妇孺进行了赏赐,完成了徐皇后的遗愿。

徐皇后去世后,朱棣难以控制自己的悲恸之情。他对群臣说,皇后仁爱贤能,是东汉马皇后、唐代长孙皇后那样的贤后,一心爱护百姓,从此在宫中再也听不到皇后的直言了。

此后的17年时间里,朱棣未曾再立皇后。直到永乐22年,朱棣在第五次远征漠北班师途中,病逝榆木川,留下遗嘱让徐皇后的神主与自己的梓宫合于一处祭祀。朱棣与徐皇后合葬长陵,夫妻二人17年后,去另一个世界再续恩爱前缘了。

0 阅读:64

下一节历史课

简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