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诊断了bpd怎么办,被诊断了双相怎么办
飞翔光华同学
2024-08-31 13:12:05
[一R]不要太较真
目前无论是ICD(国际疾病分类)还是DSM(精神障碍诊断标准),都是基于症状上的诊断,而非基于病因层面的诊断。
这样的诊断有便于医方针对症状对症下药。但对于患者,不仅没有帮助,往往还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后面着重讲有哪些负面影响)。
我们要知道,心理层面的问题,缓解症状治标不治本。而深入了解和分析病因,才是重中之重,也是疗愈之道。
因此,它们只是让我们知道了是怎么回事儿,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了不过是怎么回事儿,然后该干吗干吗,意思是不要太较真。
[二R]对患者有哪些负面影响?
👉🏾首先是自我暗示的强化效应。
很多患者被诊断之后容易自动给自己贴上标签,就好像现在MBTI的人格测试和星座一样,会根据该症状的相关描述找同感,然后会无意识中让自己越来越符合这个描述,这就是在强化。
有的患者甚至会在潜意识中让自己忠于该诊断,虽然意识层面很想摆脱它。
👉🏾然后是带来羞耻感。
这些诊断的名称就给患者带来污名化。一旦被诊断为“XX人格障碍”之后,患者就有一种自己不是正常人的羞耻感。好像自己是人群中的另类,想想就觉得伤感。而本来他们是更需要受到接纳的。
👉🏾最后是防御对病因的深入了解。
任何心理问题的疗愈,根本之道都需要深入患者本人内在的了解,这其实是一条自我探索之路。
但诊断满足他们对于确定性的需求,这导致无论是患者,还是患者身边的亲人,还是医者都容易停留在诊断的名称面前,并口口声声用这个“污名”来概括患者。
甚至很多患者的亲人,以这个诊断为由,把所有的人际相处问题都归到这上面来,这无疑又让患者变得沉重。
[三R]人人都有病
曾奇峰老师说,不应只是漫画家的调侃之语,还应是一种带有自觉反思意味的全民共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互体谅,以及在造物主视角下对人类残缺的精神功能的悲悯。
被诊断为“XX人格障碍”没什么大不了的,该吃药吃药,该做咨询做咨询,勇于面对和接纳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个态度本身,就标志着治疗的开始,也是治疗最重要的路径。
而否认一个东西的存在,则是维持它持续存在的最佳手段:不看见便是保护,面对即是改变。
[四R]
诊断,在诊断的那一刻开始,就应该被遗忘。
诊断的目的,并不是用来确定什么,而是用来概念化一些心理现象,以便开启一段没有任何确定性的疗愈之旅。
0
阅读:1
元嘉嘉嘉
诊断标签就是现代版的诅咒,病因不清,治疗何从谈起?探因才是硬道理,贴标签算啥治疗?治病得治根,不接受标签论
Just丸子
被标签束缚,灵魂成了诊断的囚徒。病因不查,治愈遥遥无期,心病还需心药医,怎能轻言放弃寻找根源?唉,人生不易
啦啦半夜逛豆瓣
诊断标签就是心理枷锁!病因不清,治疗哪有方向?治病得挖根,标签治标不治本,别让诊断束缚了疗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