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电动车加征100%关税?耶伦示警,中方恐做出重大回应

罗sir职话 2024-05-14 15:34:34

和上个世纪日美贸易战不同的是,这次在经济因素之外,还夹杂着地缘安全。

没有人知道全球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一旦发生贸易摩擦,最终会以怎样的方式结束;但几十年前的日美贸易战,的确给了我们一个观察美国运用贸易关税实施经济压制的窗口。

但那样的结局,毫无疑问是惨痛的。

尽管上个世纪的日本经济泡沫破灭有着自身的因素,但更多的外部环境对当时日本的不利也非常凸显,在一系列地产泡沫、人口老龄化和美国贸易制裁的因素之下,日本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阵痛。

而今天,新一轮的全球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又将继续,而这一轮的深度和广度,恐怕都远超日美贸易战。

这,才是最令人值得担忧的地方。

根据美联社援引不愿透露身份的美国官员报道,拜登正计划对我国的电动车、半导体、太阳能设备、医疗耗材等加征关税。

其中,对我国产电动车的关税从目前的27.5%猛增至100%。此外对半导体、钢铁、太阳能设备的关税也将提高,但变化的幅度总体不大。

彭博社引述的消息人士透露,最新措施变化中不包括降低关税。

这也说明,继耶伦和布林肯一年之内两度访华后,双方在一些关键领域的关键问题上,并未能达成共识,这也导致耶伦和布林肯回国后,开始祭出贸易关税这一终极武器。

不降低关税,反而提高关税,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显然没有在一些关键领域上达成共识,因此美方选择付诸行动,试图以此来逼迫我们就范。

据美联社报道,这次美国加征的关税预计将保留特朗普执政期间征收的部分关税,涉及约3600亿美元。

而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美国贸易代表戴琪一直在对特朗普时代的关税进行审查,除此之外,美国内部对华加征关税的声音也在不断放大。

俄亥俄州的民主党参议员布朗上周在X平台上发文还声称,“目前对中国产品的关税还不够,我们需要禁止中国的电动车进入美国。”

看起来,这次美国对我国电动车关税提高了差不多4倍,似乎关税很高;但事实上,我国向美国出口的电动汽车本来就很少。

今年年初,吉利是唯一一家向美国供应汽车的制造商。根据中国乘用车协会统计,总共只有2217辆国产汽车横跨太平洋出售到美国。

因此,美国这次对华加征关税,其实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至于背后的原因,当然也很简单。

拜登此前就曾多次表示,无意同中国进行贸易战,并拒绝像其前任特朗普所要求的那样,全面提高对华商品的关税。

美国方面的担忧是一味提高进口货物成本,将会助推美国的通货膨胀,不利于美国消费,并且还会引发中美之间的全面贸易战。

因此,拜登即将推出的一系列对华加征关税,更多还是象征性的举动。

但其中也不乏一些非常实际的东西,例如注射器和防护材料等医疗用品。这些措施是美国为防范供应链瓶颈所制定的相关战略的一部分,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新冠病毒期间的供应紧缺。

美国财长耶伦周一在被问及新征关税的前景时表示,中方可能会对美国加征关税做出“重大”回应。

耶伦在接受彭博电视台采访时说:“拜登总统认为,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应该针对我们的关切,而不是泛泛而论,希望我们不会看到中方做出重大回应。但这种可能性是有的。”

耶伦作为美国传统的鸽派,还是一位学者型财长,自然也是反对加征关税的,但她在过去一年内两次访华,都曾发出类似的产能过剩警告,显然双方并没有达成一些关键共识。

这也促成了美国后续的加征关税。

耶伦说我们在先进制造业的关键领域实施巨额补贴,这是事实,但其实美国也有类似的补贴存在,对我们自己来说,也很难同意美国所说的削减产能。

毕竟相比出口贸易,我们自身的问题就是房地产下行导致内需不足,内需不足之下,产能还在不断增长,只能寄希望于出口来维持经济增长。

从美国对华加征的新关税来看,这些对我们的实际影响是有限的。

除了我国鲜少向美国出口汽车之外,在太阳能设备方面,我国太阳能设备常年在销往美国时都被征收相当高的关税。

因此,尽管全球80%的太阳能板都在我国制造,但由于我国生产太阳能板的成本仅是美国的60%,因此哪怕被加征关税,也能够抚平。

医疗也是类似的趋势。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我国2022年向美国出口了价值309亿美元的医疗物资,这相当于我国医疗物资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一。

尽管总额庞大,但拜登新关税中仅仅只含有注射器和防护材料,这方面的商品价值不足10亿美元,因此美国这轮祭出的新关税,看起来很威猛,但也仅仅是雷声大。

雷声大雨点小,看起来好像是好消息,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贸易摩擦一旦发生,就几乎不会停止,尤其是不以个人的意志而停止。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美国内部呼吁对华加征关税的声音,已经越来越大。

前段时间美国商务部宣布对我国的造船业实施贸易调查,起因就是美国工会发起的诉讼,要求美国商务部门发起对我国造船业的调查。

不仅如此,中美直飞航班也是类似的情况。自新冠病毒结束以来,中美之间的航班数量大幅减少,其中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美国减少了直飞我国的航班。

部分原因就是美国航空公司和工会认为“这不公平”,因为我国飞美国的航班可以经过俄的领空,但美国飞中国的航班却需要绕行,这加大了美国航空公司的运输成本。

面对美国内部越来越大对华加征关税的呼声,哪怕拜登不那么情愿,也不得不正视这一声音。

另外,美国这轮新关税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其中也不乏警示的意味在其中。

两个人博弈,肯定不会一上来就互亮底牌,尤其是对两个最大的经济体来说也同样如此,双方一定会经过多轮博弈,不断探究对方的底线,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逼迫对方就范,以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或者谋求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正如耶伦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我们需要警惕中方做出重大回应。

美国一旦对我们加征关税过高,范围过广,一定会受到我们的反制,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因此这一轮新的贸易关税,更像是试探我们的态度和底线。

而美国接下来的行动,也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和底线。

不过博弈这个事情,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如何取舍,以及如何权衡利弊。我们可以反制美国,但是也会担忧美国接下来又会将关税升级,以反制我们,如果真的这样永无止境纠缠下去,唯一的区别就看谁更能承受损失。

和美国相比,客观来说我们的主动权不够。

从特朗普最早对华加征的3000亿美元商品关税开始,我们就一直是处于一个被动状态;之所以处于被动,不是我们弱势,而是美国是大买家,我们是大卖家。

一个是最大消费国,一个是最大生产国,这是天然的主动权和被动权。因此一旦中美发生贸易战,其实比拼的就是谁更离不开谁。

消费国可以找生产者去替代,但生产国未必能够找得到那么大一个消费国。

这也是我们处于被动的根本原因。

留给我们的时间其实不多了。

和当年的日美贸易战不同,当时美国对日本的贸易打压,更多还是担心本国的制造业被日本抢走了,这是处于市场竞争、经济体竞争层面的,没有安全因素。

但今天我们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看起来好像是经济问题,但背后其实是价值观问题,是安全问题。

中美关系,如果说特朗普是一个例外的话,那么新冠病毒和俄乌冲突之后,那基本上就不存在意外了,将会是常态。

中美关系既然回不到过去的巅峰时刻,那么迎接我们的,就是竞争常态。

既然是竞争,尤其是还涉及到安全领域的竞争,那么贸易战不过是竞争具象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最终结局,可能会常态化下去,这个时间年限可能是五十年,甚至也有可能是一百年。

它的周期长度,可能取决于印度的崛起。

为什么说是印度的崛起?因为印度从人口和国力上看,是最有可能威胁到整个欧美的,是最有可能吸引整个欧美视线的。

否则,除非当年911的悲剧重现吸引美国的注意力,否则我们在可见的未来,都会被美国当作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既然是竞争对手,那么美国加征关税,不管提高到多少,那都是“正常”的,唯一不同的就是美国会在提高关税的同时,衡量自己的利弊得失。

现在,可能轮到我们做出回应了。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4 阅读:133

罗sir职话

简介:乐观的悲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