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写怀》岳飞

重新品味诗词 2024-03-20 22:43:28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烟波玉、伤春曲等。一般认为以柳永《满江红·暮雨初收》为正体。

说道这个词牌名,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岳飞写的。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即岳飞在三十岁出头时第一次北伐所作,这个观点主要是基于岳飞的生平和他当时的军事活动。岳飞在年轻时便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军事才能,他的北伐行动确实可能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第二种说法,即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时所作,这个说法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在这一年,岳飞确实进行了北伐,并且遭遇了困境,孤军深入,无援无粮,最终不得不撤回鄂州。这样的经历极有可能促使他写下这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词作。

第三种说法,即《满江红》是在岳飞入狱前不久创作的,这个观点可能是基于词中表达的悲愤和无奈情绪。岳飞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可能深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种情感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这一说法同样缺乏直接的历史证据。

岳飞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军事将领,他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希望能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然而,由于南宋朝廷的腐败和投降派的阻挠,他的壮志常常受阻。这首词表达了岳飞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想要报国建功立业。

满江红·写怀

岳飞〔宋代〕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解析: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岳飞想到国家命运,徽钦二帝的耻辱,不由愤怒如潮,心头的火焰直窜云霄,头发竖了起来,将头顶那顶沉甸甸的帽子顶飞了。独自登上高处,倚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本来是雨水冲刷之后,天空如洗,呈现出蔚蓝的色泽,空气中弥漫着雨后的清新气息,带着淡淡的泥土香和花草的芬芳的美好景象。但是丝毫没有掩盖住岳飞的愤怒。

“怒发冲冠”四个字,用极其强烈的视觉和情绪化的描写,表达了岳飞内心的愤怒与激动。这种愤怒可能源于对国家危亡的忧虑,对敌人侵略的愤恨。

“凭栏处”则描绘出岳飞独自凭栏远眺的情景,这既是他对远方的眺望,也是对未来的期盼。

“潇潇雨歇”则是对当时环境的描绘,雨刚刚停歇,天空初晴。同时,雨后的清新与宁静,与岳飞内心的愤怒与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他的情感更加突出。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抬头仰望天空,愤怒需要爆发出来,不禁向天大吼,声音回荡在辽阔的天际。此刻,心中充满了报国之志。

“抬望眼”这一动作,描绘出岳飞抬头仰望天际的姿态。这不仅是一种物理动作,更是一种情感的流露。这一动作充满了期待与决心,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仰天长啸”则进一步展现了岳飞内心的豪情与激昂。他仰天长啸,声音响彻云霄,仿佛在向天地宣示他的壮志与决心。

“壮怀激烈”则是对岳飞内心情感的直接描绘。他的胸怀壮志,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与对民族的忠诚;他的情感激烈,充满了对敌人的愤怒与对胜利的渴望。这四个字将岳飞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他作为一个爱国将领的坚定信念与不屈精神。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三十余载匆匆而过,期间虽已建立了一些功勋,但是这些如尘土一般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南北转战八千里,白天与云朵相行,夜晚与明月相伴。历经风雨洗礼。

“三十功名尘与土”这一句,岳飞用“三十”这个数字来代表自己过去的岁月,回顾了他在军事上的成就和所获得的功名。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用“尘与土”来形容这些功名,表现出一种超脱和淡泊名利的心态。

“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一句,则是对他军事生涯中艰苦跋涉的生动描绘。这里的“八千里路”不仅指他征战的路程之远,更象征着他所经历的种种艰辛与挑战。这既是对他军事生涯艰辛与美丽的写照,也暗含着他内心的坚韧与孤独。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好男儿,当趁青春之盛时,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勿使年华空逝,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莫等闲”三字,犹如一声惊雷,唤醒了沉睡的世人。岳飞告诫人们,不要虚度光阴,不要碌碌无为地度过每一天。这里的“等闲”二字,指的是轻易、随便的态度,岳飞用此词表达了对那些不珍惜时间、随波逐流的人们的强烈不满。

“白了少年头”则进一步描绘了虚度光阴的后果。这里的“少年头”指的是年轻时的自己,而“白了”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青春的消逝。岳飞用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告诫人们如果不珍惜青春时光,努力奋斗,那么等到年老时,就会后悔莫及。

“空悲切”三字,更是表达了岳飞对虚度光阴者的深深同情和惋惜。这里的“空”字,强调了悲伤和悔恨的无用和徒劳,因为时光一旦逝去,就再也无法挽回。岳飞用此词告诫人们,要珍惜眼前的时光,努力奋斗,不要等到老来再后悔。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靖康之变的耻辱,深深烙印在历史的长卷之上,历经千年风霜,仍未能被岁月洗净。每每提及,无不令人心痛如绞,愤慨难平。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方能一雪前耻,敉平这无尽的愤恨?

“靖康耻”指的是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于当时的宋朝来说是奇耻大辱,标志着国家的沉沦与民族的屈辱。岳飞用“靖康耻”三字,直接点出了这一国家历史上的重大耻辱,表达了他对于这一事件的深深铭记与痛切感受。

“犹未雪”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耻辱至今仍未得到雪洗。这里的“雪”字,既有洗刷、清除的意思,也有报仇、雪恨的含义。岳飞用此字,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尚未能够报仇雪恨,尚未能够洗清这一耻辱的深深遗憾与焦虑。

“臣子恨”三字,直接表达了岳飞作为臣子对于这一国家耻辱的愤恨之情。他身为宋朝的将领,对于国家的兴衰荣辱有着深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何时灭”则是岳飞对于这一愤恨之情何时能够消除的疑问与期待。他渴望能够有朝一日为国家报仇雪恨,消除这一耻辱,使国家重新振作起来。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渴望驾驭那威猛的战车,向贺兰山进攻。在那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我将以雷霆万钧之势,踏平贺兰山的每一寸土地。

“驾长车”三字,让人仿佛看到了岳飞亲自驾驭战车,疾驰在战场上的场景。这里的“长车”是古代战车的一种,代表着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踏破贺兰山缺”则进一步描绘了岳飞战车的所向披靡和勇往直前的气势。贺兰山,位于今宁夏和内蒙古交界处,地势险要,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线。而“山缺”则是指山中的缺口或隘口,是军事上的关键位置。岳飞誓言要“踏破贺兰山缺”,意味着他要率领军队突破敌人的防线,直捣黄龙,取得战争的胜利。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满怀壮志,为国家报仇雪恨,开赴战场。打仗饿了就去吃敌人的肉。和战士畅谈大笑渴了就去喝敌人的鲜血。

壮志饥餐胡虏肉”这一句,岳飞以“壮志”二字开篇,展现了他心中坚定的报国志向与豪情壮志。他渴望为国家、为民族尽忠,因此将这种壮志转化为对敌人的强烈仇恨与愤怒。这里的“胡虏”指的是当时的金国侵略者,岳飞用“饥餐”二字来形容自己对敌人的痛恨与渴望消灭他们的决心,仿佛敌人的肉就是他的食物,他要通过消灭敌人来实现自己的报国志向。

“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一句,岳飞进一步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与豪迈气概。他在谈笑之间,就渴望饮敌人的鲜血,这里的“匈奴”同样是对金国侵略者的代称。岳飞用“渴饮”二字来形容自己对消灭敌人的渴望,这种渴望并不是出于残忍或血腥,而是源于他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沉热爱与对敌人的深深痛恨。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与鲜血来换取国家的安宁与民族的尊严。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待吾重振山河之雄姿,再携捷报以报国家之胜利。

“待从头”三字,表明了岳飞的决心和信念。这里的“从头”并非指重新开始,而是意味着岳飞要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即收复失地,恢复国家的完整和尊严。他深知,只有收复了失地,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复兴。

“收拾旧山河”则是对岳飞决心收复失地的具体描绘。这里的“旧山河”指的是被敌人侵占的国土,岳飞用“收拾”二字,表达了他要亲手夺回这些失地的决心和信心。他要将那些被敌人践踏的土地重新纳入国家的版图,让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重新回到自己的家园。

“朝天阙”则是岳飞对于胜利后的展望和期待。这里的“天阙”指的是朝廷,岳飞希望在收复失地后,能够带着捷报向朝廷报告,让皇帝和百官都知道他的战功。这也体现了岳飞对于国家的忠诚和对于皇帝的尊重。

0 阅读:12

重新品味诗词

简介:百二秦关终属楚 三千越甲可吞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