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说的多可怜,跟要饭似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日前公开说:“我知道中国总有一天会取代美国,只希望到时候对美国好一点”。此语一出,瞬间在全球舆论场引发热议。 2025 年纽约演播厅的后台,78 岁的比尔・克林顿坐在化妆镜前,手指反复摩挲着西装内袋里的一枚铜质徽章,徽章上刻着 “1998” 和白宫的轮廓,是他执政巅峰时期的纪念章。 镜中的老人,眼角皱纹里藏着岁月的痕迹,与徽章背后 “美国黄金时代” 的印记形成刺眼对比。 几分钟后,当他在镜头前说出 “我希望中国在胜利的那一天,能够高抬贵手” 时,演播厅内的沉默,远比掌声更能说明当下的变局。 1998 年,克林顿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签署《互联网免税法案》,窗外的华盛顿樱花正盛。那时的美国,互联网泡沫尚未破裂,硅谷的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纳斯达克指数连创新高; 美元作为全球硬通货,支撑着美国对外输出自由主义价值观,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几乎等同于美国的意志。 克林顿或许不会想到,27 年后的自己,会在专访中流露出对美国未来的担忧; 《华尔街日报》2025 年最新数据显示,美国非农就业数据连续三个月下调,失业率升至 4.8%,摩根大通 CEO 杰米・戴蒙公开承认 “美国经济正陷入温和衰退”,连纽约地铁的老旧隧道,都因资金短缺迟迟无法翻新。 这种落差,在克林顿的记忆里格外清晰。他执政的八年里,美国 GDP 年均增长率超过 3.8%,失业率降至 3.8% 的历史低位,老百姓的工资涨幅跑赢通胀; 那时的美国,连街头的热狗摊老板都相信 “明天会更好”。可如今,美国国债突破 33 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背负 10 万美元债务; 基础设施老化率超过 60%,得克萨斯州的电网在 2025 年初的寒潮中再次瘫痪,数百万家庭断电超过 48 小时。 克林顿在后台候场时,助理递来的经济简报上,“企业裁员潮”“消费者信心指数下滑” 等字眼,像针一样扎进他的眼里,那个他曾亲手打造的 “黄金时代”,早已在岁月的侵蚀中变了模样。 而克林顿的担忧,不止源于美国的衰退,更源于对中国发展路径的误判。他习惯了美国 “零和博弈” 的霸权逻辑: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通过《广场协议》压垮日本经济; 冷战末期,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和外交围堵;欧元问世后,又通过科索沃战争等手段打压欧洲金融独立。连他自己任内,也对中国采取过技术封锁、外交施压等强硬措施,试图遏制中国发展。 可如今,中国走的却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在非洲肯尼亚,中国援建的蒙内铁路让当地物流成本下降 30%,沿线创造了 10 万个就业岗位; 在东南亚,中国的 5G 技术帮助越南农村实现网络全覆盖,农民通过直播卖出了更多农产品;全球新能源领域,中国的光伏组件占全球产量的 80%,帮助多个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 这些不是 “威胁”,而是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是克林顿用旧思维无法理解的 “共赢逻辑”。 专访录制间隙,克林顿在休息室翻看了助理打印的中国研发数据:2024 年中国研发投入占 GDP 的比重达 2.64%,超过欧盟; 新能源装机量全球占比 42%,其中风电、光伏装机量连续九年居世界第一;在航天领域,中国空间站已接待多个国家的宇航员,月球探测工程带动了近 2000 项技术突破。 这些数据背后,是中国 “技术换未来” 的坚定路径,没有军事扩张,没有意识形态输出,只有对发展的专注。克林顿突然明白,他担心的 “中国胜利”,其实是美国对 “自身道路失效” 的恐惧。 当一个靠输出冲突维持地位的国家,遇到一个靠发展赢得尊重的对手,旧的霸权逻辑,终究会被时代抛弃。 专访结束后,克林顿走出演播厅,纽约的夜色正浓。他掏出那枚 1998 年的徽章,在路灯下轻轻擦拭。徽章上的 “1998” 依旧清晰,可那个时代的美国,却再也回不去了。 他想起自己任内访问中国时,曾在北京大学演讲中说 “竞争不是零和游戏”,如今想来,这句话更像是对当下美国的警示。 中国从未想过 “清算” 谁,也不需要谁 “高抬贵手”,因为中国的目标,从来不是 “打败美国”,而是 “成为更好的自己”,并带着更多国家一起前进。 如今,克林顿的那句 “担忧” 已成为全球舆论热议的焦点。有人说他 “认怂”,有人说他 “看清现实”;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专访最后,他轻声补充的一句话:“希望美国能学会,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句话,或许才是这位老政治家真正的良苦用心。 霸权的尽头不是对抗,而是合作;决定未来的,不是旧霸主愿不愿意低头,而是谁能为这个世界提供更好的发展答案。而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给出属于新时代的答案。 参考信源:观察者网《克林顿:知道中国取代美国那一天会来,希望到时候…》
特朗普当了两回总统,终于发现一个问题:只要不跟中国对着干,美国就还是超级大国。
【9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