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说: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我不奇怪。饭店里用机器人端盘子,我也不奇怪。就连研发AI写文章,也不奇怪。但是你发现没?现在的智能科技有点跑偏了——放着救火、排雷、高空作业这些能救命的“硬骨头”不啃,反倒扎堆去抢快递员、收银员的饭碗。 (信源:中国国情——“科技无‘人’,还要人干嘛?”清华教授柳冠中发问背后,藏着人类的焦虑与未来的答案) “放着能救命的硬骨头不啃,偏去抢快递员、收银员的饭碗!” 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的一声怒问,像惊雷般炸醒了沉浸在 “无人科技热” 中的社会。 当无人驾驶快递车呼啸过街头,当无人银行的玻璃门隔绝了排队群众的焦虑,云南边境的雷场上,扫雷英雄杜富国正因人工排雷失去双手双眼;豫地的冷藏车里,8 名农妇因生计所迫殒命寒冬 —— 科技的发力点,似乎与普通人的生死安危背道而驰。 2023 年冬,豫地鹰城的一辆冷藏车成了催命符,8 名农妇挤在本不该载人的车厢里,最终全部殒命。无独有偶,同年 7 月,晋地大同的暴雨中,14 名务工村民乘坐的巴士坠入河中,10 人确认死亡,4 人失联。 人们追问:明知冷藏车危险为何要坐?明知暴雨预警为何出行?答案藏在底层劳动者的生存账本里 —— 若不是为了微薄收入,谁愿舍弃空调房的安逸,赌上性命讨生活。 柳冠中质问直击要害:农妇在危险中讨生活,智能科技为何不攻克农业采摘、食品加工等替代人工的安全装备,却扎堆服务行业? 云南边境雷场印证了这种错位:扫雷战士杜富国进出雷场 1000 余次,排除爆炸物 2400 余枚,最终在爆炸中失去双手双眼。 但因地形复杂,先进扫雷设备难以施展,人工排雷仍是主流。而与此同时,不少科技公司忙着优化无人商店结账算法、研发机器人端盘路径规划。 这种 “跑偏” 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十字街头的国有银行原本有七八个服务窗口,改造为无人银行后仅留四个,大厅却总排着长队,号单显示常有 20 多人在等待。 南方城市投入无人驾驶车辆,让出租车司机十分担忧,尽管行业负责人称五年内影响不大,但没人能回答五年后中年司机的谋生问题。 科技的异化正侵蚀更深层的社会肌理。2014 年,上海两名 90 后消防员救火坠楼,手拉手的瞬间成永恒伤痛。高危岗位本应是智能科技的攻坚领域,但实际救火机器人仅处辅助阶段,餐厅传菜机器人却能精准避障。 我们需要可深入火场的探测机器人、能攀爬高楼的清洗设备、可排查雷患的智能机械,而非使收银员、快递员陷入失业焦虑的 “替代者”。 柳冠中强调,科技终极价值是“服务人而非替代人”。联合国工发组织实践证明,包容性AI设计是正途,如敦煌壁画数字化保护项目用技术传承文明,非洲AI教育项目用技术激发学生潜能而非替代教师。这些案例印证,好的科技应是“拐杖”,而非“拐杖”抢夺者。 更值得警惕的是 “无人科技” 引发的连锁反应。当各行各业的基础岗位被替代,底层劳动者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生育意愿自然低迷。 科技本应降低生存压力,如今却成了新的焦虑来源。正如柳冠中所言:“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无人商店,人去哪儿了?科技没有人,还要人干嘛?” 科技本身无对错,错在发展方向偏差。克隆羊技术因伦理问题叫停,警示科技须守人文底线。杜富国负伤仍想“回去扫雷”的执念,农妇为生计冒险的无奈,都呼唤科技有温度,去啃救火、排雷、高空作业等“硬骨头”,做保护人的“铠甲”,而非抢饭碗的“利器”。 当技术狂飙突进时,我们更需守护人文内核。科技的终极目标是创造更合理的生存方式,而非制造更多失业焦虑。 希望柳冠中的质问能成为转折点:让智能科技回归 “为人服务” 的本质,去危险的地方替代人,去安全的领域服务人。唯有如此,科技才能真正成为照亮生活的光,而非遮蔽生存的影。
终于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了。从2026年起,无人驾驶、无人饭店,无人工厂、无人超
【284评论】【20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