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当了两回总统,终于发现一个问题:只要不跟中国对着干,美国就还是超级大国。 2017年他刚搬进白宫,满脑子都是 “美国优先” 的算盘,盯着中美贸易数据就觉得中国占了便宜,二话不说就拉开贸易战架势,先对着 340 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 25% 关税,后来干脆把 3000 多亿美元商品都拉进清单,税率从 10% 一路飙到 50%,在白宫拍着桌子喊要让制造业回流,仿佛把中国商品挡在门外,美国工厂就能立刻机器轰鸣、工人满岗。可现实给了他结结实实一巴掌,那些喊得响亮的目标,没一个真正落地。 先说他最看重的制造业回流,这简直成了个笑话。衡量工业活力的工业用电量最诚实,2022 年美国工业部门用电占比才 25.8%,不仅比 2013 年政策密集出台前的 26.5% 还低,甚至比 2000 年的 31% 差了一大截,连居民和商业用电都比不上。 他重点扶持的原生金属、汽车这些产业,年复合增长率连 GDP 的 4.2% 都达不到,汽车产业才 1.83%,机械产业更是只有 0.14%,相当于基本没增长。 2023 年初更夸张,工业用电量直接同比下降 2.3%,总用电量也跌了 4.4%,说好的工厂热闹起来,结果电表转得还没居民楼勤快。 这也不奇怪,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几十年了,金融产业占了 GDP 的大头,实体经济早没了根基,想靠关税把工厂拉回来,就像让断了根的树重新开花,根本不现实。 制造业没救起来,农场主先扛不住了。中国以前是美国大豆的大买家,贸易战一开打,订单直接飞了。 2023 至 2024 销售年度,美国大豆及其副产品出口跌到 6080 万吨,创下二十年最低,而巴西趁机抢占市场,单月出口量比美国高出 80%。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急得给特朗普写公开信,说农民已经 “几乎没有盈利空间”,关税把他们逼到了绝境。 其实不止大豆,玉米、棉花这些农产品都跟着遭殃,政府给的补贴根本填不上出口锐减的窟窿,不少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只能眼睁睁看着仓库里的粮食发霉,连贷款都还不上。 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想靠关税缩小贸易逆差,结果反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017 到 2020 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看似从 3740 亿美元收窄到 3100 亿美元,但全球贸易逆差却从 7990 亿美元涨到 9160 亿美元。 原来逆差根本没消失,只是从中国转移到了巴西、越南这些国家,美国进口商从这些地方拿货,价格比从中国买还贵,最后这笔账全算在了美国消费者头上。 2025 年的 “汉堡通胀” 就是最好的例子,碎牛肉均价涨到每磅 6.34 美元,汉堡价格比去年涨了 3.4%,芝士、面包这些配料也跟着涨价,本质上都是关税推高的成本。 咖啡更离谱,99% 依赖进口的美国,给瑞士、加拿大这些供应国加征高额关税,导致零售咖啡价格同比飙升 21%,创下 1997 年以来的最大涨幅,小咖啡店只能加收 4% 的关税附加费,星巴克也预告 2026 年成本会飙到峰值。 普通老百姓的日子更不好过。8 月份 CPI 数据里,生鲜牛排涨了 16.6%,鸡蛋涨了 10.9%,这些日常开销实实在在啃着工资。 低收入家庭最惨,本来就存不下钱,现在连几百美元的意外开支都承担不起,2024 到 2025 年个人破产申请量涨了 11.8%,首次申请失业救济的人突破 26 万,创下四年新高。 密歇根大学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同比降了 21%,大家对经济的评价跌到 2022 年底以来的最低,这就是跟中国对着干的代价 —— 工厂没回来,工资没涨,物价倒先飞了。 那些靠中国市场吃饭的美国企业更憋屈。苹果、高通这些公司,中国市场占了营收的一大块,贸易战不仅让他们失去了价格优势,供应链也跟着出问题。 就算有些企业硬着头皮把工厂迁回美国,也发现美国劳动力成本高、产业链不完整,生产出来的产品根本没竞争力。 就像特斯拉,原本想在美国扩产,结果因为零部件供应跟不上,工期一拖再拖,最后还是得依赖中国的供应链。 说到底,全球产业链早把中美绑在了一起,中国是美国很多产业的重要市场和供应链核心,对着干就像自己跟自己较劲。 特朗普折腾了几年,制造业没回流,农民没受益,消费者倒遭了殃,全球贸易逆差还扩大了,这才慢慢明白,不跟中国对着干,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才能稳得住。 毕竟超级大国的底气,从来不是靠关税垒起来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经济活力和全球合作,跟最大的贸易伙伴硬碰硬,最终只会耗掉自己的优势。
特朗普当了两回总统,终于发现一个问题:只要不跟中国对着干,美国就还是超级大国。
山河又月明
2025-09-24 09:51:3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