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曲黎敏一语道破婚姻真相:男人只要老伴一死了,不出100天,他就

豌豆大说法 2025-09-25 11:43:46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曲黎敏一语道破婚姻真相:男人只要老伴一死了,不出100天,他就想再娶,这是因为他的生活没有人照顾,而不是因为移情别恋。没有痛苦的婚姻是奇迹,能坚持到金婚、钻石婚的,要么极端平庸,要么极端有修养,而且平衡感极强,有能力化解痛苦…… 网上流传一段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曲黎敏的讲话,说的是婚姻里的男女关系,尤其是中老年夫妻之间的情感与依赖。 她讲得直白,甚至有点刺耳,但细想之下,确实戳中了不少家庭的现实。 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50后、60后成长起来的夫妻,很多家庭模式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负责挣钱、撑门面,女人操持家务、照顾老小。 几十年下来,很多男性已经习惯了这种被照顾的状态。一旦妻子突然离世,生活立马陷入混乱——饭没人做,衣服没人洗,药没人提醒吃,甚至连医保卡放在哪儿都找不到。 这种“生活不能自理”的状态,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依赖和日常习惯长期积累的结果。所以,曲黎敏说的“想再娶”,与其说是情感需求,不如说是生存需求。这不是对亡妻不忠,而是一种深层的生活惯性在作祟。 这让我想起去年《中国老年报》报道过的一个真实案例:北京一位退休教授,老伴因病去世后,他独自生活了不到三个月,就主动联系社区想找老伴。 邻居起初不理解,觉得他太薄情。可后来才知道,他每天吃饭靠泡面或外卖,高血压药经常漏服,家里乱得下不去脚。社区工作人员去家访时,发现冰箱里全是过期食品。 他说了一句话让人动容:“我不是不想她,是我活不下去了。”这个“活不下去”,不是夸张,而是实打实的生活困境。他需要的不只是一个伴侣,更是一个能打理生活的人。 反过来,曲黎敏还提到一个现象:男人在婚姻里常常对妻子挑剔,嫌她笨、不会开车、算不清账,可一旦妻子真不在了,他又立刻回头去找。这种矛盾心理,其实源于一种“安全感的错位”。 妻子在的时候,她是那个永远兜底的人,所以男人可以肆无忌惮地发牢骚、摆架子;可一旦这个“底”没了,他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根本撑不起这个家。 就像一个孩子,妈妈在时嫌饭菜不好吃,妈妈走了才发现,连碗都洗不干净。 这种现象,并不完全是男性的“毛病”,而是传统家庭结构长期塑造的结果。我们过去几十年的社会观念,潜移默化地把女性定位为“照料者”,而男性则是“被照料者”。 即使在高知家庭,这种模式也难以完全打破。像曲黎敏这样的学者,敢于把这些潜规则摆到台面上说,虽然听起来刺耳,但恰恰是种清醒。她不是在批判男性,而是在揭示一种结构性的失衡。 当然,也有人反驳说,现在越来越多女性也不愿意再当“保姆式妻子”了。这确实是个趋势。根据国家卫健委2024年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60岁以上老年人再婚意愿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距接近两倍。 为什么?因为很多老年女性再婚的首要条件是“对方要有退休金、能自理、不拖累人”。她们不再愿意接手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伴侣,尤其是经历过几十年操劳之后,更希望晚年能轻松一点。 这种心态的变化,其实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体现。 这也倒逼我们去思考:健康的婚姻关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曲黎敏说,“没有痛苦的婚姻是奇迹,能坚持到金婚、钻石婚的,要么极端平庸,要么极端有修养。” 这话听起来悲观,但细想也有道理。任何长期关系都不可能没有摩擦,关键在于双方有没有“化解痛苦”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靠沟通、包容和共同成长一点点磨出来的。那些白头偕老的夫妻,往往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学会了在矛盾中寻找平衡。 我认识一对大学教授夫妇,结婚五十多年,从没红过脸。外人羡慕,说他们感情真好。后来聊天才知道,他们早年也吵得厉害,甚至一度要离婚。后来两人达成一个约定:每次吵架,必须写下来对方三点做得对的地方,再谈自己的不满。 这个习惯坚持了几十年,反而让他们的关系越来越稳。这说明,所谓“有修养”,不是忍气吞声,而是有方法、有智慧地处理冲突。 曲黎敏的观点之所以能引发热议,是因为她说出了很多人不愿承认的真相。 婚姻不是童话,它既有温情,也有算计;既有依赖,也有消耗。我们不必因为她说得直白就反感,反而应该感谢她戳破了一些虚假的浪漫幻想。真正的亲密关系,不是靠激情维持,而是靠日常的磨合与彼此的成全。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视平等、独立的伴侣关系,不再愿意重复上一代的模式。这是进步。 但我们也得承认,改变需要时间,尤其是对那些已经走过大半辈子的中老年人来说,重新学习“如何共同生活”,并不容易。 信息来源: 台海网 2025-09-24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曲黎敏,再次语出惊人

0 阅读:38
豌豆大说法

豌豆大说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