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46岁的方孝孺被永乐帝朱棣下令诛十族。刑场上,行刑官把837人逐个押到方孝孺面前,当着他的面一个一个地杀掉。奇怪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在临死之前求方孝孺向朱棣低头,以换取他们的性命,没有,一个也没有。 方孝孺这人,出生在1357年的浙江宁海,家里是书香门第,父亲方克勤当过地方官,管着家教挺严。方孝孺小时候就显本事,五岁能写诗作赋,乡里人叫他小韩愈。长大后拜宋濂当老师,宋濂是洪武朝大儒,教他王道治国那一套。方孝孺中进士进翰林院,当编修,负责修史写诏书。建文帝朱允炆上台,他升侍讲学士,帮着出主意减税护士人。朱允炆挺信他,常召见议事。民间还有个老说法,说他爸修祖坟时烧了蛇窟,梦里蛇精咒他全家,方孝孺就是那时候生的。反正这故事流传广,添了点神秘味儿。1399年朱棣在北平起兵,方孝孺劝朱允炆防备,可建文朝内斗多,防不住。朱棣南下,1402年南京陷落,方孝孺被抓。 抓进牢里,方孝孺没松口。朱棣派人劝降,许高官,还说效法周公辅成王。方孝孺问成王在哪,朱棣说自焚了。又问为啥不立侄子或兄弟,朱棣脸红推说家事。逼他写诏书,他提笔写燕贼篡位四个字。朱棣气炸,问不怕灭九族,方孝孺回灭十族也行。九族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第十族就拉上他的门生。朱棣真干了,下令株连八百多人。史书上数字有争议,有的说847,有的873,但正史明史没细记,只说杀了方孝孺和亲属。民间传闻多,野史补细节,说刑场杀七天才完。那些亲友上刑场,没求饶,守着方孝孺的道义。这事搁现在想想,挺接地气的,家人不拖后腿,宁可一起扛。 朱棣为啥这么狠?说他篡位心虚,得杀鸡儆猴。方孝孺是江南士林头面人物,杀他震慑读书人。靖难之役后,朱棣急需法统,方孝孺不写诏书,就等于戳他脊梁骨。十族这说法,野史上多,正史上模糊。清四库全书提了灭族,但没数字。现代史家考证,方家后人有迹,洪熙帝后来平反,赦免余亲。所以没真灭绝,但那年死的人多,够惨。方孝孺的门生,本是第十族,算上亲戚,株连广。江南士子从此噤声,朱棣迁都北京,建永乐盛世,可这血案成心结。说白了,明朝开国就内斗,朱元璋杀功臣,朱棣杀异己,循环着来。 方孝孺生前写文集,讲仁义王道,影响大。死后,文集被禁,门生偷偷传抄。南明弘光帝追赠文正,宁海老家建祠。朱棣在位,姚广孝劝过别杀他,说灭了读书种子。可朱棣没听,永乐朝政策严,边疆拓土,郑和下西洋,都盖不住这阴影。方孝孺的选择,搁士大夫圈是标杆,宁折不弯。比起魏征投唐,他更像个死硬派。史家议论多,有人说跑掉或自杀多好,何苦连累人。可那时代,忠君是命根,服软等于卖祖宗。接地气点讲,方孝孺像村里老倔头,宁可砸锅卖铁,也不见外人笑话。 这事传下来,成明史一桩公案。朱棣建庙修陵,永乐大典编得牛,可方孝孺的倔,戳破皇帝光环。十族杀戮,数字虽争,惨烈不假。亲友不求饶,说明家风硬,教育到位。方孝孺46岁死,留下话柄,让后人琢磨。明朝士林从此变味,江南文人低调,避锋芒。朱棣死后,儿子仁宗宽了点,赦方家。总之,这段历史提醒人,权力游戏里,小人物的骨头最响。方孝孺没白死,成了忠臣样板。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3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