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布鲁金斯资深研究员何瑞恩说,特朗普认为,“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美国对外关系中可以利用的突破口”。他预计,中国对于任何与特朗普达成的协议是否长期有效,“会保持警惕”。 特朗普再次当选总统后,风格没变,火药味更浓。 这次,他把话说得更直白:中国不再是美国外交的“突破口”。 什么意思?简单点说,特朗普不打算再靠和中国合作来给自己加分了,这不是转弯,是掉头。 这番话不是传闻,是布鲁金斯学会的资深研究员何瑞恩(Ryan Hass)说的,他曾是奥巴马政府的中国事务主任,对中美关系的走势一向判断精准。 他分析,特朗普现在看中国,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可以合作搞点大新闻”的角色,而是一个“随时需要小心提防”的对象。 对中国来说,这种转变意味着什么?警惕心得拉满,哪怕是桌上谈出来的协议,也得重新打量:这玩意到底靠不靠谱? 回顾过去,中美之间的“大交易”时代,最典型的就是2019年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当时特朗普政府急着拿出“成果”,中国也愿意在一些领域让步,换取局势稳定。 但到了2020年疫情一来,协议成了摆设,信任也被打了个对折,从那以后,中方对“协议是否靠谱”的问题开始上心,不再轻易认人设局。 如今2025年,特朗普卷土重来,中方显然不准备再走老路,中方的战略思维早已转弯,合作是可以的,但得讲条件、看诚意、盯底线。 这不是退缩,而是成熟,更重要的是,中国清楚,特朗普的“交易型外交”讲究的是短期效果,今天说的事明天就能变卦,谁都靠不住。 而特朗普的算盘也变了,过去他还想着用“中国协议”来给自己加分,现在他更在意的是国内政治和选票。 他想把“中国问题”当成一种政治工具,用来强化他“强硬总统”的形象,与其花时间搞合作,不如直接立场强硬,收割选民情绪来得快。 这种思路下,中美谈判的空间自然就被压缩了。 何瑞恩的判断也很现实,他指出,北京对特朗普的态度已经从“愿意合作”变成了“必须提防”。 哪怕坐在谈判桌前,心里也得有数:今天说好明天变脸的事,特朗普干得出来。 中国对美国的认知,已经从“可以交易的对手”变成了“不可预测的变量”,如果说过去中美关系还有点“你来我往”的剧本,现在更像是一场“你走你的阳关道,我看我的后院”的博弈。 这种局面下,协议不再是信任的象征,而是试探的工具,中方会谈,但不会轻信;会接触,但不再押宝。 对特朗普来说,这种不配合的态度可能会让他更焦躁,对中国来说,却是务实的自我保护。 更深一层的问题是:特朗普真的完全放弃通过中国搞外交突破了吗?也未必,他是个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只要能对他有利,他是什么立场都能改。 问题在于,中国也不是过去那个“被动接招”的角色了,现在的中方,更讲规矩、更重底线,也更不愿意被当成别人的政治工具。 这就意味着,即便未来中美能达成某种共识,那也不会是基于“谁压谁”,而是基于“谁更清醒”。 从这个角度看,何瑞恩的提醒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警钟,他说得很清楚:中方对特朗普的协议态度,就是四个字——保持警惕。 这种警惕,不只是对特朗普个人的不信任,更是对整个美国政治环境的认知,过去几年的风风雨雨让中国看清了:美国政坛变脸比翻书还快,哪怕今天握手言欢,明天也可能挥刀相向。 外交上的“君子协定”,在美国的政局博弈中,可能连一张纸都不如。 而这一切,都注定了中美之间未来的互动会更加谨慎、复杂,甚至带着某种“彼此消耗式的试探”,合作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信任的基础已经大不一样。 特朗普想靠对中国强硬来稳住他的基本盘,而中国则在逐步建立更强的战略定力,两种逻辑交错碰撞,决定了接下来的中美关系,可能不会再有太多“惊喜”,更多的是“心照不宣”的较量。 “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美国对外关系中可以利用的突破口。”这不是一句情绪化的口号,而是穿透现实的总结。 它揭示的,不只是特朗普的战略切换,更是中国对美国战略认知的成熟,所谓“保持警惕”,不是防着合作,而是防着被利用,中美的棋局还在走,但下棋的方式,已经悄悄变了。 特朗普不再把中国当“突破口”,中国也不打算再扮演“配合者”,这不是谁输谁赢,而是彼此认清了对方的底牌。 未来的互动,注定更冷静,也更复杂。而中国的底线,早已不是谁一句话能撼动的了。
美国承认,特朗普对华战略重大误判,美媒猛然发现:中国在抛美债!9月20日,美国
【7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