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亲王奕譞能力平平,乏善可陈,可戏剧性的是,他的父兄儿孙都是皇帝,这在整个清朝,都是独一份的存在。 奕譞是道光的第七子,亲兄长中,既有后来登基的咸丰(奕詝),也有声名远扬的恭亲王奕訢。然而,这位七阿哥自小便毫无 “帝王相” 可言 ,论诗文才情,远不及奕訢;论心思谋略,又比不上奕詝,因此道光在临终挑选皇位继承人时,根本没将他列入候选名单。 彼时无人能预料,这桩婚姻会为日后醇亲王府的 “帝王传奇” 埋下重要伏笔,更没人想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郡王,日后竟会成为 “皇帝之父”,甚至 “皇帝之祖”。 1861年,咸丰在热河病逝,肃顺等八位大臣趁机掌控朝政大权,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暗中谋划夺权,而身处热河的奕譞,成了这场政变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 奕譞凭借 “掌善扑营” 的职位掌控了宫廷禁军,不仅冒险闯入咸丰灵柩停放之地传递消息,还亲自率领人手逮捕了肃顺等人。 这场政变让奕譞成为慈禧太后的 “心腹之人”,同治继位后,奕譞的官职一路晋升,先后担任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还接管了精锐部队神机营的指挥权。 但与锋芒毕露、敢和慈禧据理力争的恭亲王奕訢相比,奕譞显得格外 “低调平庸”, 处理政务时只求稳妥无差错,在朝堂上发言从不敢逾越规矩,就连慈禧特意赏赐给他的杏黄大轿,也常年放在府中闲置,生怕因过于张扬而引来猜忌。 当时有宗室嘲笑奕譞是 “没本事的笨马”,可正是这份 “笨”,成了他在宫廷中安身立命的智慧所在。 1874年,年仅 19岁的同治帝病死,因没有留下子嗣,皇位陷入空缺。 慈禧太后召集宗室王公开会时,直接否决了 “拥立年长宗室继位” 的提议,当场指定让奕譞年仅4岁的次子载湉继承皇位,也就是后来的光绪。 听到这个决定,奕譞当场 “以头撞地痛哭不止,甚至昏迷倒地”,最后还是被身边人搀扶着才勉强站起身来。 奕譞的这番反应绝非伪装。奕譞太清楚慈禧的心思了:选择载湉,一来是因为载湉是慈禧的亲外甥,血缘关系足够亲近;二来是孩子年纪尚小,便于慈禧继续以 “垂帘听政” 的方式掌控朝政;三来则是奕譞向来对慈禧恭顺服从,不会像恭亲王那样处处制衡皇权。 事实也正如他所预料,光绪帝入宫后沦为傀儡,即便母子相见,也必须严格遵守君臣礼仪。为了保全家族平安,奕譞索性主动请求辞去所有官职,只留下 “皇陵督工” 这一个无关紧要的差事,用退隐的姿态换取慈禧的信任。 1884年,慈禧太后罢免了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将奕譞推到了权力的顶峰,这一事件被称为 “甲申易枢”。 当时不少大臣调侃这场人事变动是 “用劣马替换良驹”,暗讽奕譞的能力远不如奕訢,但慈禧要的恰恰就是他这份 “平庸”。 奕譞掌权后,无论大小事务都先向慈禧请示,甚至在巡视北洋水师时,特意带上慈禧身边的太监李莲英作陪,就是为了向慈禧表明 “自己绝无擅权之心”。 在执掌朝政的这段时间里,奕譞其实也做了不少实事:他牵头设立了海军事务衙门,推动北洋水师正式组建完成;支持李鸿章修建唐胥铁路;还全力支持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等。 但为了讨好慈禧,奕譞又挪用北洋水师的经费来修建颐和园,这也为后来北洋水师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1891年,51岁的奕譞病逝,慈禧太后给予了他极高的丧葬礼遇,光绪为他穿了一年的丧服,还赐给他 “贤” 的谥号。 没人能想到,17年之后,奕譞的孙子会再次登上皇位。 1908年,光绪驾崩,奕譞的孙子、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即宣统帝,载沣则成为为摄政王,辅佐年幼的皇帝。 奕譞的父亲是道光帝、哥哥是咸丰帝、儿子是光绪帝、孙子是宣统帝,一家出了四朝皇帝,这在整个清朝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可这份看似耀眼的 “荣耀” 背后,隐藏的全是悲剧:光绪后来被慈禧囚禁,溥仪登基时只有3岁;仅仅6年后,清朝就灭亡了,他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 奕譞生前费尽心机想要维系的家族平安,终究还是没能抵挡住时代变迁的洪流。
1902年,载沣大婚后带着媳妇进宫磕头,慈禧端出首饰盒让侄媳妇随便挑。谁料刚赏完
【1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