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个84岁的老太太来到政府接待处,对工作人员说:“我要捐款24亿!”

南风意史册 2025-09-28 09:50:25

1984年,一个84岁的老太太来到政府接待处,对工作人员说:“我要捐款24亿!”她是什么人?哪来的这么多钱?   “同志,我要给国家捐款,24亿日元。”   工作人员听到这话,手里的钢笔“啪”地掉在桌上,盯着老人补丁摞补丁的布鞋,以为自己听错了:“您……您说多少?24亿?”   赵碧琰点点头,从布包里摸出张泛黄的纸,是日本律师寄来的遗产证明,上面的数字,让整个接待处瞬间安静下来。   赵碧琰本名叫耿维馥,从小读书识字,琴棋书画样样通。25岁那年,她在街头偶遇了赵欣伯,这个留过洋、说话带书卷气的男人,和家里介绍的年轻公子哥完全不同,耿维馥一下动了心。   可她不知道,赵欣伯的“风光”背后藏着故事。他早年是清宫禁卫军,清朝亡后混过剧团,还娶了名妓王碧琰。当年王碧琰掏光积蓄,送他去日本留学,他却在日本结识了侵华分子。   回国后没几年,王碧琰就积劳成疾去世了。遇到耿维馥时,赵欣伯正思念亡妻难受,见她眉眼像王碧琰,就提出让她改名“赵碧琰”。   耿维馥虽然觉得像替身,可架不住爱慕,还是点了头,连家人反对都没顾上。婚后的日子,很快就变了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欣伯彻底暴露了真面目,他帮日本人建伪满洲国,当高官,到处搜刮百姓的钱,连爱国学生都敢抓。   赵碧琰看着丈夫越来越陌生,劝过几次,却被他骂“妇道人家懂什么”。那时她已经和家人决裂,只能抱着孩子躲在屋里哭,看着丈夫把抢来的金条、字画往家里搬,夜里经常被噩梦惊醒。   日本快战败时,他慌了,带着赵碧琰逃到日本。在东京,他用搜刮来的钱买了大片房产,还立了遗嘱:所有财产都留给赵碧琰。可没等安稳多久,日本政府就把他当成“麻烦人物”驱逐出境。   回国后,赵欣伯很快因汉奸罪被捕,没几年就病死在牢里。赵碧琰带着孩子回到北京,怕被人认出,改回旧姓,找了份扫街的活,一干就是三十年。   1984年夏天,街道工作人员突然找上门,赵碧琰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以为是追究她的身份,手都攥白了。   没想到工作人员笑着递过一封信:“耿阿姨,是好事!日本那边来信,说您有笔遗产要继承。”拆开信,赵碧琰看着“30亿日元”的数字,手抖得差点拿不住,她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更没想到赵欣伯当年在日本藏了这么多财产。   去日本办理手续时,律师告诉她,这笔钱是赵欣伯当年在东北敛财后,偷偷转到日本买地、开公司攒下的。   站在东京的房产前,赵碧琰想起那些被丈夫欺压的百姓,想起自己躲在胡同里扫街时,居委会大妈帮她修屋顶、送棉衣的场景,突然有了主意。   回国后,她直接去了政府接待处,说出了捐款的决定。有人劝她:“这么多钱,留给孩子不好吗?”   赵碧琰摇了摇头,眼角红了:“这钱是沾着老百姓血的不义之财,我拿着不安心。欣伯造的孽,我得替他还;再说,要是没有新中国,我和孩子早活不下去了,这点钱算什么。”   后来,她不仅捐了24亿日元,又追加5亿给教育事业,前后共捐29亿,在1984年,这相当于好几亿人民币。   消息传开后,有人专门去胡同里看她,发现她还是穿着带补丁的衣服,每天照样扫街、捡废品。有人问她后悔吗,赵碧琰笑着指了指胡同口的小学:“你看,孩子们能在新教室里读书,我就不后悔。”   直到今天,还有人记得这个普通的老太太,她没读过多少大道理,却用最朴素的方式,把丈夫的不义之财还给了国家,也给那段黑暗的历史,添上了一抹让人敬佩的亮色。   就像她常说的:“钱再多,不如心里踏实;人活着,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信息来源: 人民网|东京悬产-最大跨国财产纠纷案始末 百度百科|耿维馥   文|黑子 编辑|南风意史

0 阅读:1
南风意史册

南风意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