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沙俄当年割走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土地,这笔账中国人记了一百多年,刻骨铭心。可如今再看中俄关系,俄罗斯原油通过管道源源不断输往中国,天然气点亮了千家万户的炉灶,两国贸易九成以上直接用人民币结算,绕开了美元体系。这种合作不是选边站队,而是实实在在的务实选择。 当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全面围堵时,中国没有高调宣称“拉兄弟一把”,但满载货物的轮船却天天往返于中国港口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之间,油气管线在地下延伸,北极航道开始分担马六甲海峡的压力,风险两国共同承担。 历史伤痛不会因时间流逝而消失,但国家生存发展的现实需求,往往推动着复杂关系的演变。中俄能源合作早已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 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每年向中国输送数百亿立方米天然气,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将俄罗斯原油直送中国东北炼厂。 这些项目背后是长达数十年的谈判与建设,是双方工程师在零下五十度极寒中的坚守。当欧洲买家纷纷撤离俄罗斯能源市场时,中国稳定的进口需求成为俄罗斯经济的重要支撑。这种合作建立在供需互补的基础上,中国需要能源安全,俄罗斯需要市场出路,各取所需。 人民币在双边贸易中的高比例结算更值得玩味。2023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其中本币结算占比超过90%。这意味着两国企业在交易时无需兑换美元,直接用人民币或卢布结算。 这种做法既规避了美元体系带来的金融风险,也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俄罗斯银行大量增持人民币资产,中国金融机构则扩大在俄业务网络。这种金融纽带比政治表态更牢固,它建立在经济利益深度捆绑的基础上。 北极航道的开发展现了另一种务实智慧。传统上中国进出口货物严重依赖马六甲海峡,这条咽喉要道一旦受阻将危及中国能源安全。 而北极航道航程比传统苏伊士运河路线缩短约40%,且避开地缘政治热点区域。中俄联合科考船队已在北极破冰前行,两国企业合作建设沿线港口设施。 当西方制裁限制俄罗斯使用西方破冰船时,中国造船厂正加紧建造重型破冰船。这种合作既降低中国物流成本,又为俄罗斯北极开发注入资金,双赢格局清晰可见。 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的繁忙景象是务实合作的生动注脚。这个曾经的中国领土,如今成为中俄贸易的重要枢纽。 中国东北的粮食、机械设备从这里装船运往俄罗斯,俄罗斯木材、矿产则由此进入中国市场。港口起重机昼夜运转,铁路列车频繁往来,没有太多政治宣示,只有实实在在的货物流通。 当西方试图孤立俄罗斯时,中国东北的边境口岸却更加繁忙,这种沉默的行动胜过千言万语。 国际政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历史记忆与现实利益在当代中俄关系中形成复杂张力。中国人没有忘记那片失去的土地,但更清楚在当今世界格局下,与俄罗斯保持稳定合作关系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这种关系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聚焦于具体领域的务实合作。 当能源管道在地下延伸,当货轮在海上航行,当人民币在银行间流转,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联系,正在塑造着一种超越历史恩怨的新型大国关系。 您认为,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国家利益时,这种务实合作模式是否值得肯定?历史记忆与现实需求之间,又该如何找到平衡点?
现如今,俄罗斯有一个心结,就是不舍得放弃远东联邦区。这块695万平方公里的地,比
【6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