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慌了,表示北极航线不安全,也不环保,不想让中国侧重于这一条航线。 最近这

义气先义 2025-10-07 00:10:04

新加坡慌了,表示北极航线不安全,也不环保,不想让中国侧重于这一条航线。 最近这事儿闹得挺大,中国货轮开始往北极航道跑,新加坡那边一下子就坐不住了。联合早报上头版头条就发文,说这条路太危险,还不环保,劝大家别轻易试水。明眼人都看得出,这话里藏着小九九。新加坡港是全球航运的咽喉要道,每年吞吐量上亿标箱,靠的就是马六甲海峡这条黄金通道。要是中国货运大头转向北极,那新加坡的生意肯定受冲击。不是说他们完全没道理,北极航道确实有风险,但这理由听起来更像借口,核心还是自家饭碗要晃荡。 先说说背景吧。北极航道这几年才慢慢热起来,主要得益于气候变暖,海冰融化得快,通航窗口期从原来的几个月延长到现在能有四五个月。中国从2013年就派船试水了,今年9月27日,“伊斯坦布尔桥”号集装箱船从宁波舟山港出发,直奔欧洲,航程才18天,比走苏伊士运河少10天。俄罗斯那边也积极,阿尔汉格尔斯克港预计2025年会有20艘中国船靠港,比去年翻倍。这不光是中国的事儿,全球航运巨头像MSC、赫伯罗特这些大佬,也跟着表态,说北极线太冒险,不会大规模用。MSC的声明特别直白,强调安全和环境隐患大,风险高到没法控。 新加坡的担忧分成两块,一是安全,二是环保。安全上,他们点名冰层不稳,极端天气多,船只容易搁浅或碰撞。国际海事组织的数据显示,北极水域风速峰值能到每小时100公里,雾气重,卫星信号有时还卡壳。基础设施也跟不上,沿线港口少,维修点稀缺。要是船出事儿,救援队得从千里之外赶,时间成本高。想想看,一艘2万TEU的大船卡在冰里,损失上亿不说,还得拖累整个供应链。环保这块,新加坡媒体引了Clean Arctic Alliance的报告,说航行会加速冰川融化,释放甲烷气体,碳排放可能超标。北极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的两三倍,黑碳颗粒从船烟囱排出去,会让冰面更吸热,恶性循环。俄罗斯那边运油轮队没冰级保护,油污风险更高。这些问题不是空穴来风,IMO的极地准则里就要求船要加固船体,船员得训北极生存技能。 但话说回来,这些担忧听着有理,细抠起来,新加坡自己也站不住脚。中国船队早按IMO北极环保规则升级了,低硫燃料、废气净化器全配齐,有些还能接岸电,碳排减了50%。航程短三四千海里,油耗自然低,单趟从东亚到欧洲,传统线21000公里,北极才13000公里,时间成本省一半。联合早报的文章里,航运公司高管承认,北极线潜力大,但他们宁愿稳扎稳打,不想冒险。为什么?因为西方公司多走成熟路线,马六甲-苏伊士这条路他们垄断多年,新加坡港就是中转站,赚手续费、仓储费。北极线火了,货直达欧洲,绕开新加坡,吞吐量下滑15%不是梦。彭博社报道过,中国用北极线后,全球最大集装箱公司重申远离,就是怕丢市场份额。 中国这边呢,早有备无患。破冰船队建起来了,Arc7级冰级船五艘在手,年圆运营不成问题。2025年9月23日,全球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开通,宁波起点,直达波兰,首批石化产品顺利卸货。俄罗斯核动力破冰船也下水了,巡航频次高,冰层被搅薄,通航更顺。IMO的2024年报告显示,合规船事故率低,卫星导航实时监控,风险可控。中国不光自己跑,还拉企业入伙,格罗瑞公司计划电商货常态化走这条线。高价值产品、时效紧的货,最合适。Nature杂志的模型预测,到2100年,北极航道用量升,全球航运排放增8.2%,但局部优化能抵消部分。 新加坡慌不慌?肯定慌。他们的港务局数据,2024年集装箱量全球第五,靠中国货撑腰。要是北极线占10%-30%货运份额,新加坡得赶紧转舵。前总理李显龙早说过,北极线短期影响小,长远难说。现在黄循财上台,6月访华谈贸易,重点数字经济和绿色航运。回国后,推动港区数字化,5G网、无人起重机全上,裕廊岛扩建,钢梁吊起,混凝土浇筑,就是为多元化路线做准备。2025年大选,人民行动党胜出,内阁名单一公布,继续抓基础设施。港吞吐量微降,但靠东南亚内贸和中东线补上,全球第五位稳住。 这事儿本质上是航运格局的洗牌。北极航道不是新鲜玩意儿,七年前就有人喊“黄金水道”,但西方航运界觉得2040年前用不上。现在中国带头,俄罗斯配合,基础设施跟进,商业价值凸显。大连海事大学的研究说,极地准则完善后,风险降了,保险费也合理。环保上,船队用清洁燃料,排放比老线低,融冰虽是问题,但航运只占一小部分,根子在全球碳排。国际事件就这样,表面冠冕堂皇,底下是利益博弈。新加坡作为小国,枢纽地位来之不易,喊不安全不环保,无非想拖后腿,让中国别太侧重这条线。实际呢,多一条路是好事,供应链更韧性,中国摆脱苏伊士堵塞、中欧班列单一依赖,成本降,效率高。长远看,北极航道会成常态。

0 阅读:70

猜你喜欢

义气先义

义气先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