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将所有的驰援的科学家全部撤走,临走前,一位苏联专家悄悄告诉中国核

大胆的呜呜 2025-10-07 06:30:15

1960年,苏联将所有的驰援的科学家全部撤走,临走前,一位苏联专家悄悄告诉中国核武器研究所工作人员:“其实你们有王就够了,他是核武器研究的关键,即使没有我们...” 1959年6月,苏联停止核援助,1960年7月正式撤人,专家们卷走核心资料,实验室瞬间瘫痪。中国核武器项目面临断崖式停滞,年轻团队缺经验,参数计算卡壳,设备维修无人上手。王淦昌正好从杜布纳赶回,他接手局面,强调靠脑子就能推导笔记残页。团队平均年龄低,他带头用计算尺和算盘重做冲击波路径,修正苏联爆轰数据偏差,确保高原条件下的准确性。没有图纸,他们啃三本《超音速流和冲击波》,分头模拟中子碰撞和爆炸序列。保密要求严,他改名王京,断绝外界联系,把精力全投进去。 几个月里,他们自制测试装置,填补技术空白,从混乱中摸索出清晰路径。他的指导像催化剂,稳住人心,推动进度从零起步。苏联专家那句预言没错,王淦昌的能力在合作中早显露,他曾在参数争执中证明自家计算更靠谱。这次,他不只质疑旧数据,还组织轮班讨论,教年轻人从基础公式入手,避免低级失误。项目推进靠的就是这种一步一脚印的积累,没有捷径,全凭集体咬牙顶住压力。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代号596,专为记牢1959年6月苏联毁约那天。王淦昌参与链式反应实验,确保稳定运行,此后他继续领氢弹和导弹研制,隐姓埋名到1978年才恢复原名,回原子能研究所当所长。 那十七年,他把名声、家庭全搁一边,专注技术攻关。晚年,他推高能物理发展,1986年联名建议跟踪国际高技术,为国家布局指路。1998年12月10日,王淦昌在北京去世,九十一岁高龄。他的贡献载入史册,作为两弹一星元勋,激励后辈自力更生。回看那段日子,中国核从无到有,全靠一代人像他这样,放下个人荣光,扎根实干。不是靠运气,而是实打实的积累和韧劲。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大胆的呜呜

大胆的呜呜

大胆的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