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中牟县第三高级中学个别班级组织“感恩教育”活动,让家长跪地排成一排,学生

笔尖下说法 2025-10-07 21:00:57

河南郑州中牟县第三高级中学个别班级组织“感恩教育”活动,让家长跪地排成一排,学生蒙着眼从家长背上踩过。有女生摘开眼罩发现脚下是父母后当场痛哭,此事引发热议。目前学生已投诉,教育局正调查,校方致歉称“细节考虑不周”。本文拆解事件始末,分析背后的法律边界与教育误区,梳理网友观点,探讨真正的感恩教育该如何开展。 一、现场太刺眼:蒙眼踩过“人桥”,摘眼罩才知是父母 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都不敢信,好好的“感恩教育”居然办成了这样。9月30日,中牟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年级的个别班级搞家校共育活动,几个班级找来家长,让他们齐刷刷跪在地上排成一排,成了一座“人肉桥”。 更让人不适的是,学生们全程被蒙着眼,在旁人搀扶和“往前走”的催促下,一步步从家长背上踩过去。现场还放着抒情背景音乐,搞得像演悲情剧。有个女同学走完全程摘开眼罩,看清刚才被自己踩在脚下的是亲生父母时,当场就崩溃大哭。 这事不是偶然。有往届毕业生爆料,以前学校也搞过类似活动,只是当时是让男同学趴在地上当“桥”,这次直接换成了家长。直到有学生实在看不下去举报,这出荒唐的“教育戏”才被曝光,教育局10月6日证实接到投诉并介入调查,校方次日凌晨赶紧道歉,说只是“细节考虑不周”“引发误解”。 二、法律与教育双透视:“自愿”不能成侵权挡箭牌 1. 踩的是脊背,碰的是法律红线 校方说“取得了家长同意”,但“自愿”真能掩盖问题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 家长即便口头同意,这种“跪地被踩”的行为也已实质侵犯人格尊严。更关键的是,学生是被蒙着眼参与的,根本没有真正的选择权和知情权,这本质上是对学生意愿的漠视。要是活动给学生或家长造成心理创伤,相关组织者还可能承担民事侵权责任。 教育学者熊丙奇也点破了核心:不管是让学生跪还是让家长跪,都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完全没考虑对人格尊严的伤害。法律可不管你是不是“为了教育”,只要踩了尊严的底线,就是不对。 2. 这种“愧疚教育”,早被戳破是骗局 校方把这包装成“感恩教育”,但业内早有定论:这根本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形式主义。所谓的“愧疚教育”,本质是通过制造亏欠感来操控情绪,短期可能让学生哭、让家长感动,但几天后就会失效。 更可怕的是它的副作用。长期被愧疚感裹挟的孩子,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焦虑甚至抑郁,这不是教育,是情感压迫。现在的孩子懂得不比大人少,他们反感的不是感恩本身,是被道德绑架着“表演感恩”——你越说这是“为你好”,我越抵触。 真正的感恩是孩子看到父母的付出后自然产生的体谅,而不是靠踩过父母脊背换来的瞬间“震撼”。就像有老师看到学生给残疾妈妈带午饭,不是批评而是主动承担餐费,这种守护自尊的方式,才是能扎根心底的教育。 三、网友炸锅了:这哪是感恩,是往心里扎刺 1. 怒批:尊严都没了,谈什么感恩 多数网友直接戳穿了这种形式主义的本质。“感恩需要用践踏尊严来实现吗?这踩的是父母的背,更是教育的底线!”“搞不懂这逻辑,让孩子踩父母就能感恩?分明是教孩子漠视他人尊严!”还有人翻出旧账:“以前让学生趴,现在让家长跪,这学校是跟‘下跪’杠上了?” 2. 清醒:哭不是感动,是尴尬和愧疚 对那个摘眼罩痛哭的女生,网友们特别共情。“她哭不是感恩,是突然发现自己踩了父母的羞愧和尴尬!”“这种心理阴影可能要记一辈子,校方一句‘误解’就想翻篇?”有家长说:“我宁愿孩子不懂事点,也不让他用这种方式‘成长’。” 3. 少数声音:初衷是好的,只是方式错了 也有少数网友觉得“没必要上纲上线”:“至少学校想搞感恩教育,只是方法太极端。”但这种观点很快被反驳:“初衷好就能乱来?就像医生想治病,能用错药吗?” 结论:感恩从不是表演,到底该怎么教? 校方一句“致歉”暂时平息了舆论,但这起事件该给所有学校敲警钟:教育的核心是尊重,不是作秀;感恩的底色是温暖,不是愧疚。 真正的家校共育,不该是让家长跪地当“道具”,而是老师和家长一起守护孩子的尊严;真正的感恩教育,不是靠一场哭戏完成任务,而是在日常里让孩子看到付出、学会体谅。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上学时遇到过类似的“形式主义教育”吗?如果是你,会同意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吗?对于怎么教孩子感恩,你有什么实在的办法?评论区聊聊吧!

0 阅读:0
笔尖下说法

笔尖下说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