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反直觉的理解:全世界其实都更希望中国走霸权主义道路,不仅小国这样希望,美俄这样的大国也这样希望!国际政治中流行一种假设,认为所有国家都警惕大国崛起,尤其担心中国变得强势。 然而现实中,不少国家甚至包括部分大国,似乎暗中期待中国走更强硬路线,这种心态背后并非热爱霸权,而是基于精致的利益算计和熟悉的路径依赖。 许多中小国家早已习惯在国际格局中选边站队,以此换取安全保障或经济援助。例如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历史上曾接受美国或日本的大量援助。 如果中国采取更扩张的政策,这些国家很可能转而寻求中国的支持,通过外交示好或战略配合来获取投资、市场或援助,他们深谙“依附游戏”的规则,知道如何从大国竞争中获利。 即便是日本、韩国这类美国盟友,表面呼吁区域稳定,但某种程度上,中国的强硬姿态反而能巩固其与美国的同盟关系。 韩国可借此要求更多美军部署或武器销售,日本则可加速推动军事正常化。 同时,这些国家与中国经济深度绑定,中国扩大影响力也可能带来新的商业机会,例如更多订单或基础设施合作。 这种矛盾心理在非洲也有所体现,尽管中国在非洲53个国家开展了2000多个项目,修建了超过1万公里铁路和近10万公里公路,且不要求选边站或索取驻军权。 但有些非洲国家的官员反而感到不适应,他们甚至私下抱怨中国“不懂得立规矩”,宁愿多花点钱换取一个可以讨好的对象。 对于美国而言,中国若走上霸权主义道路,将使其全球战略变得“简单明了”。 美国部分战略学者认为,中国若过度扩张,将消耗自身资源并引发周边反弹,反而减轻美国压力。 冷战时期,中美联手对抗苏联,那种“敌我分明”的局势最适合美国操作。 只要有一个明确的对手,美国就能团结内部、拉拢盟友、发展军工经济、维持美元霸权。敌人越强,美国越有理由强大。 然而中国当前“不结盟、不搞势力范围”的策略,强调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不按意识形态划线,这种“没敌意,但也不服从”的态度,让习惯零和博弈的美国感到难以应对。 同样,俄罗斯也可能默许中国更强硬,因为这样就能将中国推向与美国对抗的前沿,自己则坐收战略空间。 从冷战历史看,大国常利用对手的扩张来制造其负担。 俄罗斯在中亚、中东的能源合作需要战略回旋空间,如果中国成为霸权,俄罗斯反而能在大国博弈中找到更多操作空间,或用其地缘筹码换取更多利益。 这种期待中国“称霸”的心理,暴露了国际政治中一种深层的路径依赖。 过去几百年形成的“霸权规则”让各国习惯了既定玩法:小国靠依附求生,大国靠霸权牟利。 中国的做法却在重塑规则,要求各国平等参与、共同制定规则、共享发展成果。 对于小国,这意味着要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作为,需要更多战略思考和自主决策能力。 对大国而言,中国的“不争霸”让它们失去了熟悉的对抗框架,无法简单把中国定位为敌人或盟友。 正如一位韩国前高官曾感叹的:“中国太理性了,让我们很难办”,这种无奈道出了许多国家的心态:它们不知道该如何与一个不按传统霸权套路行事的大国打交道。 中国坚持不称霸、不扩张,并非缺乏实力,而是源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基因和近代遭遇的深刻记忆。 中华文明历来推崇“以和为贵”、“睦邻友好”。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明代的郑和远航,展现的是和平交往与文明交流,而非殖民扩张。 中国近代饱受列强欺凌,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切肤之痛。 同时,中国深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霸权行径只会激化矛盾,破坏中国发展所需的外部条件。 中国通过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致力于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推动合作共赢。 这种基于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霸权支配模式,旨在探索新兴大国与世界各国互动的新路径。 国际社会中对华“走霸权道路”的期待,反映了其对传统博弈模式的路径依赖和面对中国新模式的适应性困境。 中国的选择超越了“国强必霸”的西方逻辑,正在重塑国际互动规则。 这个过程虽然引发不适,但可能为全球治理提供一种新的、更可持续的选择。 历史表明,内斗和霸权扩张往往导致分裂或衰落,而中国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尽管挑战了传统思维,却可能为动荡多变的国际局势指明一个新的方向。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吧。
这下出名了!不止中国,全世界都知道了!高志凯在BBC、天空新闻等西方媒体上与
【132评论】【152点赞】